甲殼素、殼聚糖、殼寡糖的區別
2016-08-08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隨著近年糖生物學的不斷深入發展,甲殼素、殼聚糖以及殼寡糖已相繼被發現,并投入研究與開發,特別是在保健品領域,這些產品更是銷售的熱火朝天。那么這三者之間有什么相關性,又有什么區別呢?
甲殼素
Chitin.甲殼質是1811年由法國學者布拉克諾發現,1823年由歐吉爾從甲殼動物外殼中提取,并命名為CHITIN,譯名為幾丁質。外觀及性質:淡米黃色至白色。
甲殼素是第一個實際應用的產品,也是在日本第一個被批準的“功能性食品”。但是甲殼素不溶于水、堿、一般的酸和有機溶劑,只溶于部分濃酸,是依靠人體胃腸道中的甲殼素酶、溶菌酶等的作用少部分分解,因此其吸收率極低,服用量較大,產生的服用反應也高達70%以上。對甲殼素進行化學處理,脫掉其中的乙酰基,就變成了殼聚糖。
殼聚糖
殼聚糖(chitosan),化學名稱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是由甲殼素(chitin)經過脫乙酰作用得到的,一般而言,N-乙酰基脫去55%以上的就可稱之為殼聚糖。
殼聚糖已經可以溶于稀酸,比甲殼素進了一步。但是甲殼素和殼聚糖都是大分子,分子量在幾十萬到幾百萬,都不溶于水。
甲殼素經脫乙酰基處理得到殼聚糖,再經過進一步降解,就成為殼寡糖。
殼寡糖
利用殼聚糖為原料,把殼聚糖降解為小分子,就是殼寡糖。其分子量在3000Da左右,聚合度為2-20。因此殼寡糖本身是一種混合物,里面有單糖一直到殼十糖,每一種糖類都有其一定的功能性。
殼寡糖可以直接溶于水,水溶性大于99%,人體吸收率99.88%,服用量和服用后反應大為減少,直接參與人體的生理調節效果比殼聚糖更為顯著,具有許多優于高分子量殼聚糖的功能。而殼聚糖則要通過人體的生物酶降解先得到部分小分子量的殼寡糖,一般情況下,降解比例為1-5%,其余95%的聚糖則通過人的腸道系統而排除,所以殼寡糖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比殼聚糖更強。
殼寡糖與殼聚糖的具體區別
1.分子量區別:殼寡糖是殼聚糖經特殊的生物酶技術處理得到的一種全新產品,分子量在3000Da以下;殼聚糖是甲殼素部分脫乙酰基的產物,分子量在50-100萬。
2.溶解性區別:殼寡糖分子量較低,能完全溶于水;殼聚糖只能溶解于稀酸溶液中。水溶性的增強是影響殼寡糖一些生理活性的重要因素,只有溶于水,才有可能被生物體吸收和利用,表現出生物活性,所以殼寡糖更容易被人體、動物和植物體吸收。
3.功能性區別:分子量在2000以下的殼寡糖展現出獨特的生理活性和功能:提高巨噬細胞的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抗菌、抑菌和顯著的保濕吸濕能力等。
分子量低于5000的殼寡糖具有阻礙病原菌生長繁殖,促進蛋白質合成,活化植物細胞,從而促進植物快速生長。
殼寡糖的眾多功能表明了它是寡糖家族中的另類,殼寡糖是已發現寡糖中唯一呈堿性、帶正電荷的寡糖,這個特點也決定了它是唯一可以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的寡糖,而經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部位正是其發揮其它眾多生物功能的基礎。
殼寡糖被腸道吸收的前提是不被消化酶消化,殼寡糖是由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鍵連接而成的聚合體,而人類胃腸道中的消化酶主要作用于α-1,4-糖苷鍵,所以殼寡糖在胃腸道中可以保持結構的完整性。
甲殼素
Chitin.甲殼質是1811年由法國學者布拉克諾發現,1823年由歐吉爾從甲殼動物外殼中提取,并命名為CHITIN,譯名為幾丁質。外觀及性質:淡米黃色至白色。
甲殼素是第一個實際應用的產品,也是在日本第一個被批準的“功能性食品”。但是甲殼素不溶于水、堿、一般的酸和有機溶劑,只溶于部分濃酸,是依靠人體胃腸道中的甲殼素酶、溶菌酶等的作用少部分分解,因此其吸收率極低,服用量較大,產生的服用反應也高達70%以上。對甲殼素進行化學處理,脫掉其中的乙酰基,就變成了殼聚糖。
殼聚糖
殼聚糖(chitosan),化學名稱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是由甲殼素(chitin)經過脫乙酰作用得到的,一般而言,N-乙酰基脫去55%以上的就可稱之為殼聚糖。
殼聚糖已經可以溶于稀酸,比甲殼素進了一步。但是甲殼素和殼聚糖都是大分子,分子量在幾十萬到幾百萬,都不溶于水。
甲殼素經脫乙酰基處理得到殼聚糖,再經過進一步降解,就成為殼寡糖。
殼寡糖
利用殼聚糖為原料,把殼聚糖降解為小分子,就是殼寡糖。其分子量在3000Da左右,聚合度為2-20。因此殼寡糖本身是一種混合物,里面有單糖一直到殼十糖,每一種糖類都有其一定的功能性。
殼寡糖可以直接溶于水,水溶性大于99%,人體吸收率99.88%,服用量和服用后反應大為減少,直接參與人體的生理調節效果比殼聚糖更為顯著,具有許多優于高分子量殼聚糖的功能。而殼聚糖則要通過人體的生物酶降解先得到部分小分子量的殼寡糖,一般情況下,降解比例為1-5%,其余95%的聚糖則通過人的腸道系統而排除,所以殼寡糖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比殼聚糖更強。
殼寡糖與殼聚糖的具體區別
1.分子量區別:殼寡糖是殼聚糖經特殊的生物酶技術處理得到的一種全新產品,分子量在3000Da以下;殼聚糖是甲殼素部分脫乙酰基的產物,分子量在50-100萬。
2.溶解性區別:殼寡糖分子量較低,能完全溶于水;殼聚糖只能溶解于稀酸溶液中。水溶性的增強是影響殼寡糖一些生理活性的重要因素,只有溶于水,才有可能被生物體吸收和利用,表現出生物活性,所以殼寡糖更容易被人體、動物和植物體吸收。
3.功能性區別:分子量在2000以下的殼寡糖展現出獨特的生理活性和功能:提高巨噬細胞的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抗菌、抑菌和顯著的保濕吸濕能力等。
分子量低于5000的殼寡糖具有阻礙病原菌生長繁殖,促進蛋白質合成,活化植物細胞,從而促進植物快速生長。
殼寡糖的眾多功能表明了它是寡糖家族中的另類,殼寡糖是已發現寡糖中唯一呈堿性、帶正電荷的寡糖,這個特點也決定了它是唯一可以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的寡糖,而經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部位正是其發揮其它眾多生物功能的基礎。
殼寡糖被腸道吸收的前提是不被消化酶消化,殼寡糖是由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鍵連接而成的聚合體,而人類胃腸道中的消化酶主要作用于α-1,4-糖苷鍵,所以殼寡糖在胃腸道中可以保持結構的完整性。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武漢大學鄧紅兵/趙澤團隊 AFM:魷魚遇見花粉 - 甲殼素-花粉親疏水協同組裝全生物質海綿 - 納米塑料高效“清道夫” 2025-02-27
- 暨南大學劉明賢教授團隊 Nano Energy : 導電聚合物改性的甲殼素納米晶用于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5-01-17
- 中國科學院大學楊晗課題組誠聘博士后、副研究員 - 化學、高分子、功能材料、納米材料等 2024-10-15
- 西南林杜官本/徐開蒙、UT王思群 Carbohyd. Polym.:纖維素、殼聚糖與ZIF-8電紡納米纖維制備及對銅離子高效吸附 2025-04-21
- 南華大學劉陽團隊 IJBM:一種單寧酸交聯的基于苯硼酸改性羧甲基殼聚糖的多功能水凝膠 2025-02-23
- 廣西大學林寶鳳教授團隊 IJBM: 銅氨纖維的新應用 - 原位合成 HKUST-1構建殼聚糖季銨鹽活性包裝膜 2025-02-20
- 殼聚糖酶酶解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