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6 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應用示范工程 |
在機械、航空、航天、汽車、船舶、輕工、服裝、電子信息等離散制造領域,開展智能車間/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推進數字化設計、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優化、精益生產、可視化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智能物流等試點應用,推動全業務流程智能化整合。 在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紡織、食品、醫藥等流程制造領域,開展智能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工藝優化、過程控制、產業鏈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節能減排及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
(二)實現航空產業新突破。加強自主創新,推進民用航空產品產業化、系列化發展,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和安全運營保障能力建設,提高產品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和舒適性,全面構建覆蓋航空發動機、飛機整機、產業配套和安全運營的航空產業體系。到2020年,民用大型客機、新型支線飛機完成取證交付,航空發動機研制實現重大突破,產業配套和示范運營體系基本建立。
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發展。依托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突破大涵道比大型渦扇發動機關鍵技術,支撐國產干線飛機發展。發展10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和5000千瓦級渦槳發動機,滿足國產系列化直升機和中型運輸機動力需求。發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發動機和應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渦輪發動機,推進小型發動機市場化應用。
推進民用飛機產業化。加快實施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完成大型客機研制,啟動寬體客機研發,突破核心技術。加快新型支線飛機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進改型,開展新機型國內外先鋒用戶示范運營和設計優化,提高飛機航線適應性和競爭力。大力開發市場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機、多用途飛機、特種飛機和工業級無人機。
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建設。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礎元器件自主制造水平,掌握鋁鋰合金、復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高可靠性、長壽命、環境適應性強、標準化、低成本的航空設備和系統,實現適航取證。加快航空科研試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結構強度、飛行控制、電磁兼容、環境試驗等計量測試和驗證條件投入,加強試飛條件建設。突破一批適航關鍵技術,加強適航審定條件和能力建設,加快完善運輸類飛機等各類航空產品的適航審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組織機構、充足人力資源、健全規章體系、先進硬件設施和較強國際合作能力的適航審定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化數字化示范工廠,顯著提高航空產品制造質量穩定性和生產效率。積極推進構建國際風險合作伙伴關系,建成功能完備的航空產業配套體系。
發展航空運營新服務。落實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場,促進通用航空制造與運營服務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航空租賃。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先進航空運營體系,促進服務模式創新。加強飛行培訓,培育航空文化。開發綜合化、通用化、智能化的通信、導航和控制系統,發展面向全面風險管控和多類空域融合運用的技術體系和裝備,形成安全運營支撐體系。
專欄7 新一代民用飛機創新工程 |
以重大專項和民用飛機科研為支撐,突破一批核心技術、系統、部件和材料,提高系統集成能力,重點發展系列化單通道窄體、雙通道寬體大型飛機,系列化新型渦槳/渦扇支線飛機及先進通用航空器,著力開展新型民用飛機示范運營和市場推廣,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保障和客戶服務體系。C919、MA700完成適航取證并交付用戶,ARJ21實現批量生產交付;一批重點通用航空器完成研制和市場應用。 |
(三)做大做強衛星及應用產業。建設自主開放、安全可靠、長期穩定運行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加速衛星應用與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體功能完備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我國各領域主要業務需求,基本實現空間信息應用自主保障,形成較為完善的衛星及應用產業鏈。
加快衛星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星座和專題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系統,形成“高中低”分辨率合理配置、空天地一體多層觀測的全球數據獲取能力;加強地面系統建設,匯集高精度、全要素、體系化的地球觀測信息,構建“大數據地球”。打造國產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運營服務平臺。發展固定通信廣播、移動通信廣播和數據中繼三個衛星系列,形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實施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建設衛星導航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務能力。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遙感衛星等建設。
提升衛星性能和技術水平。掌握長壽命、高穩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載量和強敏捷能力的衛星應用平臺技術,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綜合探測等有效載荷技術。優先發展遙感衛星數據處理技術和業務應用技術。提升寬帶通信衛星、移動多媒體廣播衛星等技術性能。加強衛星平臺型譜化建設,有序推進中小微衛星發展。
推進衛星全面應用。統籌軍民空間基礎設施,完善衛星數據共用共享機制,加強衛星大眾化、區域化、國際化應用,加快衛星遙感、通信與導航融合化應用,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創新“衛星+”應用模式。面向防災減災、應急、海洋等領域需求,開展典型區域綜合應用示范。面向政府部門業務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開展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邊遠地區等的衛星綜合應用示范。圍繞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互聯網+天基信息應用”深入發展,打造空間信息消費全新產業鏈和商業模式。推進商業衛星發展和衛星商業化應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建立“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
專欄8 空間信息智能感知工程 |
加快構建以遙感、通信、導航衛星為核心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加強跨領域資源共享與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積極推進空間信息全面應用,為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預警、防災減災與應急指揮等提供及時準確的空間信息服務,加強面向全球提供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
(四)強化軌道交通裝備領先地位。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輕量化、系列化、標準化、平臺化發展,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研制先進可靠的系列產品,完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構建現代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體系,打造覆蓋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全產業鏈布局。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形成中國標準新型高速動車組、節能型永磁電機驅動高速列車、30噸軸重重載電力機車和車輛、大型養路機械等產品系列,推進時速500公里輪軌試驗列車、時速600公里磁懸浮系統等新型列車研發和產業化,構建完整產業鏈。加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認證綜合能力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國際競爭力。
推進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面向大城市復雜市域交通需求,推動時速120—160公里、與城市軌道交通無縫銜接的市域(郊)鐵路裝備,適應不同技術路線的跨座式單軌,自動導軌快捷運輸系統等研發與應用,構建時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懸浮系統的設計、制造、試驗、檢測技術平臺,建立完善產品認證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標準和規范,領跑國際技術標準。
突破產業關鍵零部件及綠色智能化集成技術。進一步研發列車牽引制動系統、列車網絡控制系統、通信信號系統、電傳動系統、智能化系統、車鉤緩沖系統、儲能與節能系統、高速輪對、高性能轉向架、齒輪箱、軸承、輕量化車體等關鍵系統和零部件,形成軌道交通裝備完整產業鏈。加強永磁電機驅動、全自動運行、基于第四代移動通信的無線綜合承載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優化完善高速鐵路列控系統和城際鐵路列控技術標準體系。
(五)增強海洋工程裝備國際競爭力。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向深遠海、極地海域發展和多元化發展,實現主力裝備結構升級,突破重點新型裝備,提升設計能力和配套系統水平,形成覆蓋科研開發、總裝建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
重點發展主力海洋工程裝備。加快推進物探船、深水半潛平臺、鉆井船、浮式生產儲卸裝置、海洋調查船、半潛運輸船、起重鋪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裝備系列化研發,構建服務體系,設計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加快發展新型海洋工程裝備。突破浮式鉆井生產儲卸裝置、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和再氣化裝置、深吃水立柱式平臺、張力腿平臺、極地鉆井平臺、海上試驗場等研發設計和建造技術,建立規模化生產制造工藝體系,產品性能及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加強關鍵配套系統和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產學研用相結合,提高升降鎖緊系統、深水錨泊系統、動力定位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水下鉆井系統、柔性立管深海觀測系統等關鍵配套設備設計制造水平,大力發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發動機,提升專業化配套能力。
專欄9 海洋工程裝備創新發展工程 |
推動大型浮式結構物等新型裝備、3600米以上超深水鉆井平臺等深遠海裝備、海洋極地調查觀測裝備等研究開發,實現科研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促進總裝及配套產業協調發展。完善海洋工程裝備標準體系。 |
(六)提高新材料基礎支撐能力。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推動特色資源新材料可持續發展,加強前沿材料布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工程建設需求為導向,優化新材料產業化及應用環境,加強新材料標準體系建設,提高新材料應用水平,推進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應鏈。到2020年,力爭使若干新材料品種進入全球供應鏈,重大關鍵材料自給率達到70%以上,初步實現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戰略性轉變。
推動新材料產業提質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電力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需求,擴大高強輕合金、高性能纖維、特種合金、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品質特殊鋼、新型顯示材料、動力電池材料、綠色印刷材料等規模化應用范圍,逐步進入全球高端制造業采購體系。推動優勢新材料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端制造企業的供應鏈協作,開展研發設計、生產貿易、標準制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強國際競爭力。建立新材料技術成熟度評價體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組建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中心。細化完善新材料產品統計分類。
以應用為牽引構建新材料標準體系。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產業需求,加強新材料產品標準與下游行業設計規范的銜接配套,加快制定重點新材料標準,推動修訂老舊標準,強化現有標準推廣應用,加強前沿新材料標準預先研究,提前布局一批核心標準。加快新材料標準體系國際化進程,推動國內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
促進特色資源新材料可持續發展。推動稀土、鎢鉬、釩鈦、鋰、石墨等特色資源高質化利用,加強專用工藝和技術研發,推進共伴生礦資源平衡利用,支持建立專業化的特色資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礦物功能材料制造基地。在特色資源新材料開采、冶煉分離、深加工各環節,推廣應用智能化、綠色化生產設備與工藝。發展海洋生物來源的醫學組織工程材料、生物環境材料等新材料。
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發。突破石墨烯產業化應用技術,拓展納米材料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應用范圍,開發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導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極端環境所需材料研發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廣泛帶動性的創新成果。
專欄10 新材料提質和協同應用工程 |
加強新型綠色建材標準與公共建筑節能標準的銜接,加快制定軌道交通裝備用齒輪鋼、航空航天用碳/碳復合結構材料、高溫合金、特種玻璃、寬禁帶半導體以及電子信息用化學品、光學功能薄膜、人工晶體材料等標準,完善節能環保用功能性膜材料、海洋防腐材料配套標準,做好增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石墨烯材料標準布局,促進新材料產品品質提升。加強新材料產業上下游協作配套,在航空鋁材、碳纖維復合材料、核電用鋼等領域開展協同應用試點示范,搭建協同應用平臺。 |
四、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步伐,培育生物經濟新動力
把握生命科學縱深發展、生物新技術廣泛應用和融合創新的新趨勢,以基因技術快速發展為契機,推動醫療向精準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發展,加快農業育種向高效精準育種升級轉化,拓展海洋生物資源新領域、促進生物工藝和產品在更廣泛領域替代應用,以新的發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規模應用,培育高品質專業化生物服務新業態,將生物經濟加速打造成為繼信息經濟后的重要新經濟形態,為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支撐。到2020年,生物產業規模達到8—10萬億元,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生物技術企業和生物經濟集群。
(一)構建生物醫藥新體系。加快開發具有重大臨床需求的創新藥物和生物制品,加快推廣綠色化、智能化制藥生產技術,強化科學高效監管和政策支持,推動產業國際化發展,加快建設生物醫藥強國。
推動生物醫藥行業跨越升級。加快基因測序、細胞規模化培養、靶向和長效釋藥、綠色智能生產等技術研發應用,支撐產業高端發展。開發新型抗體和疫苗、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生物制品和制劑,推動化學藥物創新和高端制劑開發,加速特色創新中藥研發,實現重大疾病防治藥物原始創新。支持生物類似藥規模化發展,開展專利到期藥物大品種研發和生產,加快制藥裝備升級換代,提升制藥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推動中藥產品標準化發展,促進產業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加速國際化步伐。發展海洋創新藥物,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海洋中藥產品,推動試劑原料和中間體產業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 發改委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 高分子產業摘錄 2017-02-07
- 我國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思路 2012-05-04
- 中科院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掛牌成立 2012-05-0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項目指南 | 包括石墨烯纖維、熱塑性復合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等 2020-08-1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十三五規劃實施紀行:轉型中的中國化學 2020-04-2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十三五”第四批重大項目指南 | 包括高火安全性高分子材料、氟醚橡膠、生物大分子等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