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11 新藥創制與產業化工程 |
圍繞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以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新型疫苗等新興藥物為重點,推動臨床緊缺的重大疾病、多發疾病、罕見病、兒童疾病等藥物的新藥研發、產業化和質量升級,整合各類要素形成一批先進產品標準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技術體系,提升關鍵原輔料和裝備配套能力,支撐生物技術藥物持續創新發展。 |
創新生物醫藥監管方式。建立更加科學高效的醫藥審評審批方式,加快推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加快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探索開展醫療新技術臨床實驗研究認可制度試點。完善藥品采購機制,全面推動醫藥價格和行業監管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
(二)提升生物醫學工程發展水平。深化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加快行業規制改革,積極開發新型醫療器械,構建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等診療新模式,促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推廣應用高性能醫療器械,推進適應生命科學新技術發展的新儀器和試劑研發,提升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整體競爭力。
發展智能化移動化新型醫療設備。開發智能醫療設備及其軟件和配套試劑、全方位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和終端設備,發展移動醫療服務,制定相關數據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的現代智能醫療服務體系。
開發高性能醫療設備與核心部件。發展高品質醫學影像設備、先進放射治療設備、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測序儀、基因編輯設備、康復類醫療器械等醫學裝備,大幅提升醫療設備穩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術,加快組織器官修復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和產業化。加速發展體外診斷儀器、設備、試劑等新產品,推動高特異性分子診斷、生物芯片等新技術發展,支撐腫瘤、遺傳疾病及罕見病等體外快速準確診斷篩查。
專欄12 生物技術惠民工程 |
推進網絡化基因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開展出生缺陷基因篩查、腫瘤早期篩查及用藥指導等應用示范。發展和應用新型生物治療技術,推動新型個體化生物治療標準化、規范化。開發智能化和高性能醫療設備,支持企業、醫療機構、研究機構等聯合建設第三方影像中心,開展協同診療和培訓,試點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檔案。開展區域性綜合應用示范,實現區域生物基塑料制品、包裝材料等替代50%以上的傳統石化塑料制品。在城鎮或企業周邊建設生物質集中供氣供熱示范工程,探索多元協同共贏的市場化發展模式。 |
(三)加速生物農業產業化發展。以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創制生物農業新品種,開發動植物營養和綠色植保新產品,構建現代農業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育種企業,為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新途徑、新支撐。
構建生物種業自主創新體系。開展基因編輯、分子設計、細胞誘變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育種應用,研制推廣一批優質、高產、營養、安全、資源高效利用、適應標準化生產的農業動植物新品種,積極推進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產業化,形成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生物育種創新平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生物種業企業,加快農業動植物新品種產業化和市場推廣。發展動植物檢疫新技術,加強國外優質動植物品種資源引進檢疫平臺建設。
開發一批新型農業生物制劑與重大產品。大力發展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新技術、新產品,建立基于病蟲基因組信息的綠色農藥、獸藥創制技術體系,創制一批新型動物疫苗、生物獸藥、植物新農藥等重大產品,實現規模生產與應用,推動農業生產綠色轉型。創制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綠色生物飼料和高效生物肥料產品。深度挖掘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開辟綜合利用新途徑。推動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術、食品生物高效轉化技術、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等關鍵技術創新與精準營養食品創制。
(四)推動生物制造規;瘧。加快發展微生物基因組工程、酶分子機器、細胞工廠等新技術,提升工業生物技術產品經濟性,推進生物制造技術向化工、材料、能源等領域滲透應用,推動以清潔生物加工方式逐步替代傳統化學加工方式,實現可再生資源逐步替代化石資源。
不斷提升生物制造產品經濟性和規;l展水平。發展新生物工具創制與應用技術體系,實現一批有機酸、化工醇、烯烴、烷烴、有機胺等基礎化工產品的生物法生產與應用,推動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尼龍、生物橡膠、微生物多糖等生物基材料產業鏈條化、集聚化、規;l展,提升氨基酸、維生素等大宗發酵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
建立生態安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物法工藝體系。發展高效工業生物催化轉化技術體系,提升綠色生物工藝應用水平。建立甾體藥物、手性化合物、稀少糖醇等生物催化合成路線,實現醫藥化工等中間體綠色化、規模化生產。促進綠色生物工藝在農業、化工、食品、醫藥、輕紡、冶金、能源等領域全面進入和示范應用,顯著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五)培育生物服務新業態。以專業化分工促進生物技術服務創新發展,構建新技術專業化服務模式,不斷創造生物經濟新增長點。
增強生物技術對消費者的專業化服務能力。發展專業化診療機構,培育符合規范的液體活檢、基因診斷等新型技術診療服務機構。發展健康體檢和咨詢、移動醫療等健康管理服務,推動構建生物大數據、醫療健康大數據共享平臺,試點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檔案,鼓勵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智能診療生態系統,推動醫學檢驗檢測、影像診斷等服務專業化發展。
專欄13 生物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建設工程 |
依托并整合現有資源,建設一批創新基礎平臺,支持基因庫、干細胞庫、中藥標準庫、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蛋白元件庫等建設。加快推動構建一批轉化應用平臺,推進抗體篩選平臺、醫學影像信息庫、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等載體建設。積極發展一批檢測服務平臺,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技術平臺、生物藥質量及安全測試技術創新平臺、農產品安全質量檢測平臺、生物質能檢驗檢測及監測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完善相關標準。 |
提高生物技術服務對產業的支持水平。發展符合國際標準的藥物研發與生產服務,鼓勵醫藥企業加強與合同研發、委托制造企業的合作。推動基因檢測和診斷等新興技術在各領域應用轉化,支持生物信息服務機構提升技術水平。為藥品、醫療器械、種業、生物能源等生物產品提供檢測、評價、認證等公共服務,加快產品上市進度,提升產品質量。鼓勵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質降解、廢物資源化等領域拓展應用,積極引導生物環保技術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兼并,實現做大做強。構建生物技術專業化雙創平臺,降低生物產業創新創業成本,支持各類人員開辦虛擬研發企業,釋放創新潛能。
(六)創新生物能源發展模式。著力發展新一代生物質液體和氣體燃料,開發高性能生物質能源轉化系統解決方案,拓展生物能源應用空間,力爭在發電、供氣、供熱、燃油等領域實現全面規模化應用,生物能源利用技術和核心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較成熟的商業化市場。
促進生物質能源清潔應用。重點推進高壽命、低電耗生物質燃料成型設備、生物質供熱鍋爐、分布式生物質熱電聯產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促進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集中供熱、生物質熱電聯產。按照因地制宜、就近生產消納原則,示范建設集中式規;锶細鈶霉こ蹋黄拼笮蜕镔|集中供氣原料處理、高效沼氣厭氧發酵等關鍵技術瓶頸。探索建立多元、協同、共贏的市場化發展模式,鼓勵多產品綜合利用,為生產生活提供清潔優質能源。
推進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產業化。重點突破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質液體燃料原料處理和制備技術瓶頸,建設萬噸級生物質制備液體燃料及多產品聯產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完善原料供應體系,有序發展生物柴油。推進油藻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五、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壯大,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趨勢和我國產業綠色轉型發展要求,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以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為重點,引導綠色消費,推廣綠色產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的應用比例,全面推進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到2020年,產值規模達到10萬億元以上。
(一)實現新能源汽車規模應用。強化技術創新,完善產業鏈,優化配套環境,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水平,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到2020年,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整體技術水平保持與國際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企業。
全面提升電動汽車整車品質與性能。加快推進電動汽車系統集成技術創新與應用,重點開展整車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結構輕量化設計。提升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配套能力與整車性能。加快電動汽車安全標準制定和應用。加速電動汽車智能化技術應用創新,發展智能自動駕駛汽車。開展電動汽車電力系統儲能應用技術研發,實施分布式新能源與電動汽車聯合應用示范,推動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新能源、儲能、智能駕駛等融合發展。建設電動汽車聯合創新平臺和跨行業、跨領域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電動汽車重大關鍵技術協同創新。完善電動汽車生產準入政策,研究實施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制度。到2020年,電動汽車力爭具備商業化推廣的市場競爭力。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大力推進動力電池技術研發,著力突破電池成組和系統集成技術,超前布局研發下一代動力電池和新體系動力電池,實現電池材料技術突破性發展。加快推進高性能、高可靠性動力電池生產、控制和檢測設備創新,提升動力電池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動力電池企業和關鍵材料龍頭企業。推進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建立上下游企業聯動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到2020年,動力電池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同步,產能規模保持全球領先。
專欄14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提升工程 |
完善動力電池研發體系,加快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建設,突破高安全性、長壽命、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等技術瓶頸。在關鍵電池材料、關鍵生產設備等領域構建若干技術創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負極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電解液技術。加大生產、控制和檢測設備創新,推進全產業鏈工程技術能力建設。開展燃料電池、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領域新技術研究開發。 |
系統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加強燃料電池基礎材料與過程機理研究,推動高性能低成本燃料電池材料和系統關鍵部件研發。加快提升燃料電池堆系統可靠性和工程化水平,完善相關技術標準。推動車載儲氫系統以及氫制備、儲運和加注技術發展,推進加氫站建設。到2020年,實現燃料電池汽車批量生產和規;痉稇谩
加速構建規范便捷的基礎設施體系。按照“因地適宜、適度超前”原則,在城市發展中優先建設公共服務區域充電基礎設施,積極推進居民區與單位停車位配建充電樁。完善充電設施標準規范,推進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動高功率密度、高轉換效率、高適用性、無線充電、移動充電等新型充換電技術及裝備研發。加強檢測認證、安全防護、與電網雙向互動等關鍵技術研究。大力推動“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提高充電服務智能化水平。鼓勵充電服務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提升持續發展能力。到2020年,形成滿足電動汽車需求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二)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先進核電、高效光電光熱、大型風電、高效儲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產品經濟性,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電力體制機制、新型電網和創新支撐體系,促進多能互補和協同優化,引領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到2020年,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8%以上,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5萬億元,打造世界領先的新能源產業。
推動核電安全高效發展。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堅持合作創新,重點發展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快堆及后處理技術裝備,提升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示范工程建設。提升核廢料回收利用和安全處置能力。整合行業資源,形成系統服務能力,推動核電加快“走出去”。到2020年,核電裝機規模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形成國際先進的集技術開發、設計、裝備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核電全產業鏈發展能力。
促進風電優質高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智能電網技術,發展和挖掘系統調峰能力,大幅提升風電消納能力。加快發展高塔長葉片、智能葉片、分散式和海上風電專用技術等,重點發展5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風電場智能化開發與運維、海上風電場施工、風熱利用等領域關鍵技術與設備。建設風電技術測試與產業監測公共服務平臺。到2020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1億千瓦以上,實現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基本相當,風電裝備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推動太陽能多元化規模化發展。突破先進晶硅電池及關鍵設備技術瓶頸,提升薄膜太陽能電池效率,加強鈣鈦礦、染料敏化、有機等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大力發展太陽能集成應用技術,推動高效低成本太陽能利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化,建設太陽能光電光熱產品測試與產業監測公共服務平臺,大幅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統籌電力市場和外輸通道,有序推進西部光伏光熱發電開發,加快中東部分布式光伏發展,推動多種形式的太陽能綜合開發利用。加快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形成光熱發電站系統集成和配套能力,促進先進太陽能技術產品應用和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引領全球太陽能產業發展。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力爭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電站、光熱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6000萬千瓦、4500萬千瓦、500萬千瓦。
積極推動多種形式的新能源綜合利用。突破風光互補、先進燃料電池、高效儲能與海洋能發電等新能源電力技術瓶頸,加快發展生物質供氣供熱、生物質與燃煤耦合發電、地熱能供熱、空氣能供熱、生物液體燃料、海洋能供熱制冷等,開展生物天然氣多領域應用和區域示范,推進新能源多產品聯產聯供技術產業化。加速發展融合儲能與微網應用的分布式能源,大力推動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運營模式及政策支撐體系。
大力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加快研發分布式能源、儲能、智能微網等關鍵技術,構建智能化電力運行監測管理技術平臺,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源—網—荷—儲—用”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發展能源生產大數據預測、調度與運維技術,建立能源生產運行的監測、管理和調度信息公共服務網絡,促進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對接和生產消費智能化。推動融合儲能設施、物聯網、智能用電設施等硬件及碳交易、互聯網金融等衍生服務于一體的綠色能源網絡發展,促進用戶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經濟和能源自由交易發展,培育基于智慧能源的新業務、新業態,建設新型能源消費生態與產業體系。
加快形成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制度環境。圍繞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棄風棄光率近零的目標,完善調度機制和運行管理方式,建立適應新能源電力大規模發展的電網運行管理體系。完善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國家標準和清潔能源定價機制,建立新能源優先消納機制。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動態調整機制和配套管理體系。將分布式新能源納入電力和供熱規劃以及國家新一輪配網改造計劃,促進“源—網—用”協調發展,實現分布式新能源直供與無障礙入網。
專欄15 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工程 |
為實現新能源靈活友好并網和充分消納,加快安全高效的輸電網、可靠靈活的主動配電網以及多種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互動的微電網建設,示范應用智能化大規模儲能系統及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立適應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儲能等多元化負荷接入需求的智能化供需互動用電系統,建成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新型電網體系。 選擇適宜區域開展分布式光電、分散式風電、生物質能供氣供熱、地熱能、海洋能等多能互補的新能源綜合開發,融合應用大容量儲能、微網技術,構建分布式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引領能源供應方式變革。 |
(三)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產業。適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樹立節能為本理念,全面推進能源節約,提升高效節能裝備技術及產品應用水平,推進節能技術系統集成和示范應用,支持節能服務產業做大做強,促進高效節能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高效節能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3萬億元。
大力提升高效節能裝備技術及應用水平。鼓勵研發高效節能設備(產品)及關鍵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廣力度,加速推動降低綜合成本。制修訂強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額標準,加快節能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布節能產品和技術推廣目錄,完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政策,推動提高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完善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在工業、建筑、交通和消費品等領域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推動用能企業和產品制造商跨越式提高能效。
大力推進節能技術系統集成及示范應用。在示范園區等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開展節能技術系統集成試點,整合高耗能企業的余熱、余壓、余氣資源,鼓勵利用余熱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溫余熱發電。鼓勵重點用能單位及耗能設備配備智能能源計量和遠程診斷設備,借助信息網絡技術加強系統自動監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進提高綜合能效。深入推進流程工業系統優化工藝技術,推動工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鼓勵企業在低溫加熱段使用太陽能集熱器,實現生產工藝和能源供應的綜合優化。推進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術產業化,大力推廣應用節能門窗、綠色節能建材等產品。鼓勵風電、太陽能發電與企業能源供管系統綜合集成,推動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
做大做強節能服務產業。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許經營等業態快速發展,推動節能服務商業模式創新,推廣節能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支持節能服務公司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實現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搭建綠色融資平臺,推動發行綠色債券,支持節能服務公司融資。制定相關標準,提高節能服務規范化水平。制定節能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節能第三方評估機制。搭建節能服務公司、重點用能單位、第三方評估機構履約登記和服務平臺,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
- 發改委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 高分子產業摘錄 2017-02-07
- 我國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思路 2012-05-04
- 中科院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掛牌成立 2012-05-0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項目指南 | 包括石墨烯纖維、熱塑性復合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等 2020-08-1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十三五規劃實施紀行:轉型中的中國化學 2020-04-2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十三五”第四批重大項目指南 | 包括高火安全性高分子材料、氟醚橡膠、生物大分子等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