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16 節能技術裝備發展工程 |
組織實施節能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工程、節能裝備制造工程。鼓勵研發高性能建筑保溫材料、光伏一體化建筑用玻璃幕墻、緊湊型戶用空氣源熱泵裝置、大功率半導體照明芯片與器件、先進高效燃氣輪機發電設備、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裝備、淺層地熱能利用裝置、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裝置等一批高效節能設備(產品)及其關鍵零部件。 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供熱管網系統能效綜合提升工程、電機拖動系統能效提升工程,推進燃煤電廠節能與超低排放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等重大關鍵節能技術與產品規模化應用示范。組織實施城市、園區和企業節能示范工程,推廣高效節能技術集成示范應用。 |
(四)加快發展先進環保產業。大力推進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區域與流域污染防治整體聯動,海陸統籌深入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促進環保裝備產業發展,推動主要污染物監測防治技術裝備能力提升,加強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和集成創新,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環保產品,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全面提升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到2020年,先進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力爭超過2萬億元。
提升污染防治技術裝備能力。圍繞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集中突破工業廢水、霧霾、土壤農藥殘留、水體及土壤重金屬污染等一批關鍵治理技術,加快形成成套裝備、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產能力。建設一批技術先進、配套齊全、發展規范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基地,形成以骨干企業為核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的產業良性發展格局。支持危險廢棄物防治技術研發,提高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水平。支持環保產業資源優化整合,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加強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和集成創新。定期更新《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強化供需對接,加強先進適用環保裝備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重點領域應用。加快環保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強化先進環保裝備制造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支持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環保技術創新聯盟,加快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應用。
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環保產品。大力推廣應用離子交換樹脂、生物濾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循環冷卻水處理藥劑、殺菌滅藻劑、水處理消毒劑、固體廢棄物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等環保材料和環保藥劑。擴大政府采購環保產品范圍,不斷提高環保產品采購比例。實施環保產品領跑者制度,提升環保產品標準,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環保產品,組織實施先進環保裝備技術進步與模式創新示范工程。
提升環境綜合服務能力。基于各行業污染物大數據,推動建立環保裝備與服務需求信息平臺、技術創新轉化交易平臺、環保裝備招投標信息平臺,提高環保服務信息化水平。推動在環境監測中應用衛星和物聯網技術,構建污染排放、環境質量基礎數據與監控處置信息平臺,提高環境監管智能化水平,深入推進環境服務業試點工作。發展環境修復服務,推廣合同環境服務,促進環保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推廣應用。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和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在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工業園區污染集中處理等重點領域深入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推進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創建工作,支持企業開展綠色設計。
專欄17 綠色低碳技術綜合創新示范工程 |
對接綠色低碳試點示范項目,在具備條件的區域,以綠色低碳技術綜合應用為核心,以互聯網為紐帶,建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與智慧交通系統、低碳社區、碳捕集和富碳農業、綠色智能工廠等綜合應用設施,先行先試相關改革措施,促進綠色低碳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鎮化建設、生產生活的融合創新,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打造相關技術綜合應用示范區域。 |
(五)深入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大力推動共伴生礦和尾礦綜合利用、“城市礦產”開發、農林廢棄物回收利用和新品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發展再制造產業,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基礎設施,提高政策保障水平,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壯大。到2020年,力爭當年替代原生資源13億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規模達到3萬億元。
大力推動大宗固體廢棄物和尾礦綜合利用。推動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與裝備,加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中戰略性稀貴金屬的回收利用。研發尾礦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促進尾礦中伴生有價元素回收和高技術含量尾礦產品開發,提高尾礦綜合利用經濟性。研發復雜多金屬尾礦選冶聯合關鍵技術與裝備、清潔無害化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單套設備處理能力達到每年100—500萬噸的尾礦高效濃縮及充填料制備、輸送、充填成套工藝技術。開發低品位鈦渣優化提質技術,提高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利用率。
促進“城市礦產”開發和低值廢棄物利用。提高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拆解利用技術裝備水平,促進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加工利用集聚化規模化發展。加快建設城市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和廢舊紡織品等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系統,協同發揮各類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作用,打造城市低值廢棄物協同處理基地。落實土地、財稅等相關優惠政策。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礎設施,支持現有再生資源回收集散地升級改造。
加強農林廢棄物回收利用。基本實現畜禽糞便、殘膜、農作物秸稈、林業三剩物等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支持秸稈代木、纖維原料、清潔制漿、生物質能、商品有機肥等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鼓勵利用畜禽糞便、秸稈等多種農林廢棄物,因地制宜實施農村戶用沼氣和集中供沼氣工程。推廣應用標準地膜,引導回收廢舊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勵利用林業廢棄物建設熱、電、油、藥等生物質聯產項目。積極開發農林廢棄物超低排放焚燒技術。
積極開展新品種廢棄物循環利用。開展新品種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示范,推動廢棄太陽能電池、廢舊動力蓄電池、廢碳纖維材料、廢節能燈等新型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廣稀貴金屬高效富集與清潔回收利用、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梯級利用等。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研發與應用,發展碳循環產業。
大力推動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海水淡化及利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高核心材料和關鍵裝備的可靠性、先進性和配套能力。推動建設集聚發展的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基地。開展海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設,推進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總包與服務。開展海水淡化試點示范,鼓勵生產海水淡化桶裝水,推進海水淡化水依法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推進海水冷卻技術在沿海高用水行業規模化應用。加快從海水中提取鉀、溴、鎂等產品,實現高值化利用。
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強機械產品再制造無損檢測、綠色高效清洗、自動化表面與體積修復等技術攻關和裝備研發,加快產業化應用。組織實施再制造技術工藝應用示范,推進再制造納米電刷鍍技術裝備、電弧噴涂等成熟表面工程裝備示范應用。開展發動機、盾構機等高值零部件再制造。建立再制造舊件溯源及產品追蹤信息系統,促進再制造產業規范發展。
健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推動物聯網電子監管技術在危險廢棄物、電子廢棄物利用處置等領域應用,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統籌國內外再生資源利用,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第三方服務體系,鼓勵通過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廢棄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循環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全面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鼓勵使用再生產品和原料。建立健全覆蓋固體廢棄物、危險廢棄物、再生產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標準體系。
專欄18 資源循環替代體系示范工程 |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推動太陽能光伏電池、廢棄電子產品稀貴金屬多組分分離提取和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廢液晶等新品種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示范。推進城市低值廢棄物協同處置和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快發展。建立以售后維修體系為核心的舊件回收體系,在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維修銷售等環節和煤炭、石油等采掘企業推廣應用再制造產品。鼓勵專業化再制造服務公司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專項服務。 |
六、促進數字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創造引領新消費
以數字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文化創意與創新設計等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關產業相互滲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相關行業產值規模達到8萬億元。
(一)創新數字文化創意技術和裝備。適應沉浸式體驗、智能互動等趨勢,加強內容和技術裝備協同創新,在內容生產技術領域緊跟世界潮流,在消費服務裝備領域建立國際領先優勢,鼓勵深度應用相關領域最新創新成果。
提升創作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加大空間和情感感知等基礎性技術研發力度,加快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裸眼三維圖形顯示(裸眼3D)、交互娛樂引擎開發、文化資源數字化處理、互動影視等核心技術創新發展,加強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數字文化創意創作生產領域的應用,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銜接。鼓勵企業運用數字創作、網絡協同等手段提升生產效率。
增強傳播服務技術裝備水平。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感影院、混合現實娛樂、廣播影視融合媒體制播等配套裝備和平臺,開拓消費新領域。大力研發數字藝術呈現技術,提升藝術展演展陳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應用水平,支持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研究制定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關鍵標準,推動自主標準國際化,完善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和相關服務的質量管理體系。
專欄19 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創新提升工程 |
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構建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平臺,加強基礎技術研發,大力發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互動影視等新型軟硬件產品,促進相關內容開發。完善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技術與服務標準體系,推動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影視傳媒等領域標準體系廣泛應用,建立文物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利用、智慧博物館、超高清內容制作傳輸等標準。完善數字創意“雙創”服務體系。 |
(二)豐富數字文化創意內容和形式。通過全民創意、創作聯動等新方式,挖掘優秀文化資源,激發文化創意,適應互聯網傳播特點,創作優質、多樣、個性化的數字創意內容產品。
促進優秀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鼓勵對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發。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創造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數字創意內容產品。加強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對接,促進融合創新。提高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體驗館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強智慧博物館和智慧文化遺產地建設,創新交互體驗應用。
鼓勵創作當代數字創意內容精品。強化高新技術支撐文化產品創作的力度,提高數字創意內容產品原創水平,加快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演藝娛樂、藝術品、文化會展等行業數字化進程,提高動漫游戲、數字音樂、網絡文學、網絡視頻、在線演出等文化品位和市場價值。鼓勵多業態聯動的創意開發模式,提高不同內容形式之間的融合程度和轉換效率,努力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數字創意品牌,支持中華文化“走出去”。
專欄20 數字內容創新發展工程 |
依托先進數字技術,推動實施文化創意產品扶持計劃和“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支持推廣一批數字文化遺產精品,打造一批優秀數字文化創意產品,建設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實現文化創意資源的智能檢索、開發利用和推廣普及,拓展傳播渠道,引導形成產業鏈。 |
(三)提升創新設計水平。挖掘創新設計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推動設計創新成為制造業、服務業、城鄉建設等領域的核心能力。
強化工業設計引領作用。積極發展第三方設計服務,支持設計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加大工業設計投入,推動工業設計與企業戰略、品牌深度融合,促進創新設計在產品設計、系統設計、工藝流程設計、商業模式和服務設計中的應用。支持企業通過創新設計提升傳統工藝裝備,推進工藝裝備由單機向互聯、機械化向自動化持續升級。以創意和設計引領商貿流通業創新,加強廣告服務,健全品牌價值體系。制定推廣行業標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建設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工業設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
提升人居環境設計水平。創新城市規劃設計,促進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相融合,利用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建立覆蓋區域、城鄉、地上地下的規劃信息平臺,引導創新城市規劃。從宏觀、中觀、微觀等多層面加強城市設計,塑造地域特色鮮明的風貌。鼓勵建筑設計創作,完善招投標制度和專家評標制度,擴展建筑師執業服務范圍,引導建筑師參與項目策劃、建筑設計、項目管理,形成激勵建筑師創作的政策環境。加大建筑師培養力度,培育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文化自信的建筑師隊伍。倡導新型景觀設計,改善人居環境。進一步提高裝飾設計水平。
- 發改委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 高分子產業摘錄 2017-02-07
- 我國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思路 2012-05-04
- 中科院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掛牌成立 2012-05-0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項目指南 | 包括石墨烯纖維、熱塑性復合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等 2020-08-1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十三五規劃實施紀行:轉型中的中國化學 2020-04-2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十三五”第四批重大項目指南 | 包括高火安全性高分子材料、氟醚橡膠、生物大分子等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