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經費腐敗一直是社會的關注焦點,有人總結了高校科研領域的幾類亂象:立項申報不拼實力拼“關系”;經費花不完,報銷靠造假;驗收走過場,成果沒人管。為此,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強科研經費管理,一方面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多出成果。然而,因為前車之鑒,個別高校的教師出現了怕在經費使用上犯罪而不敢做科研,學校科研發展呈斷崖式下滑的現象。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振興教育,科研先行。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支撐,是提高教育效益和辦學質量、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魅力就在于此。然而,作為教育科研的重要載體,個別高校的學校科研卻呈斷崖式下滑現象,不能不引起教育人的深思。
深度分析,不難發現,經費腐敗只是高校科研腐敗的冰山一角,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才是考問高校科研象牙塔的重要砝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承擔實施了難以數計的科研課題,又有多少課題產生了實際效益?課題研究弄虛作假,理論演繹花樣百出,導致一些高校的教育科研流于形式,成為一部分人的“生財”之術。
前幾年,本地學校曾邀請一位全國知名的高校教授作關于“中小學德育改革”的報告,慕名聆聽者近千人。然而,該知名教授的報告卻差強人意,讓聽會的校長大失所望。本地一所德育名校的校長對我說:“專家講的一些理念在我們學校已經變成了實踐,這樣的報告如同空中樓閣,真沒有什么價值。”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缺乏袁隆平那樣植根實驗田的真研究,才是導致高校教育科研腐敗的癥結所在。本省一所師范高校連續17年沒有人在國家教育核心期刊《教育研究》上發表有價值的論文,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前幾年,我在網上看到某省教科所下發的一份教科研成果評選通知,其中有這樣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話:“參評成果由各市教科所(教科院、教研室、教育中心)統一組織上報;市級不組織者,由縣(市、區)教科所(教科院、教科室、教研室、教育中心)統一組織上報;上述兩級單位不統一組織上報者,可以學校為單位統一組織上報。”開展教科研成果評選,既是深受廣大教師及教育工作者歡迎的一項活動,更是教科研部門發揮科研先導作用、推廣先進教科研成果的得力抓手,怎么會存在基層不組織、教師不參與的問題?更何況,作為一個省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安排工作卻存在有令不行的現象,豈非咄咄怪事?
究其根源,還在于教育科研脫離實際,功利浮躁,華而不實,成為一些學校或教師及科研人員沽名釣譽的擺設和“生財”之“道”。有的地區在教師專業職稱評定時,明確將該部門評選的教科研成果降級處理或不作統計。這樣看來,我們對上述那段話也就見怪不怪了。
教育科研是一項神圣而崇高的事業,來不得半點虛假和絲毫的功利傾向。要讓教育科研回歸本真,發揮好“科研興教”和“科研興校”的作用,既要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加強科研規范管理,嚴懲學術不端和經費腐敗等不良行為;更要引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科研人員樹立崇高的教育信仰、嚴謹的科學態度、扎實的探究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心態,開展教育科研工作,讓教育實踐變成教育科研,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許興亮
- 中科院化學所-湘潭大學教育科研合作研討會召開 2014-08-26
- 英國公布未來四年教育科學與研究經費預算報告 2011-01-11
- 諾貝爾獎無中國身影 凸顯中國教育科研體制弊端 2008-10-10
- 中國最好大學排行榜100強最新版出爐,看看有你們學校沒? 2018-01-08
- 科研經費“松綁”政策頻出 2017-08-07
- 科研經費改革,科學家不再當“會計”了 201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