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II型聚酮生物合成及產物結構分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1-12 來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聚酮化合物是一大類次級代謝產物,具有多樣的化學結構以及豐富的生物活性,包含許多在臨床或其他領域廣泛應用的抗生素、抗真菌劑、細胞抑制劑、抗膽堿結合劑、抗寄生蟲劑、動物生長促進劑和天然殺蟲劑等。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楊克遷研究組長期從事II型聚酮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的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一類具有不同骨架結構的II型聚酮化合物,均是由相同的角蒽環聚酮中間體,經過B環氧化開環反應生成的。一類獨特的氧化酶催化了這一氧化開環反應,利用相同的底物、相似的反應條件,分別合成不同骨架結構的產物,因此是此類聚酮化合物結構分化的關鍵節點。
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楊克遷研究組對已知的氧化開環酶進行了系統發生分析,結果顯示這類氧化酶形成一個蛋白質家族,參與不同骨架結構產物的生物合成,并且不同的進化分支與不同產物結構相關聯。楊克遷研究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杰研究組合作,解析了氧化開環酶AlpJ的晶體結構。結果顯示AlpJ結構可以分為N端結構域及C端結構域兩部分,這兩部分序列有較弱的相似性,并且與蒽酮加氧酶ActVA-Orf6均表現出較弱的序列相似性。AlpJ晶體結構與ActVA-Orf6二聚體結構可以很好地疊合,同時體積排阻色譜與靜態光散射實驗也表明AlpJ在溶液中以單體形式存在,表明AlpJ的單體是其生理活性狀態。通過結構比較與分子對接確定了可能參與底物結合與催化的關鍵殘基,并通過定點突變實驗進行驗證。AlpJ晶體結構與ActVA-Orf6二聚體結構疊合顯示AlpJ存在兩個底物結合口袋,分別位于N端與C端結構域。定點突變實驗表明,兩個底物結合口袋都參與AlpJ的催化過程,并且兩個結構域的界面也對其催化活性有重要影響。這些結果表明AlpJ的兩個底物結合口袋可能存在協同作用。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對于氧化開環酶的催化功能及結構?功能關系的認識。
該項成果于2016年11月18日在線發表于美國化學學會《化學生物學》(ACS Chemical Biology)雜志,微生物所博士潘國輝、生物物理所高小芹、微生物所副研究員范可強為并列第一作者,微生物所研究員楊克遷、上海科技大學副教授武棟、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劉志杰為并列通訊作者。
文章鏈接: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hembio.6b00621
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楊克遷研究組對已知的氧化開環酶進行了系統發生分析,結果顯示這類氧化酶形成一個蛋白質家族,參與不同骨架結構產物的生物合成,并且不同的進化分支與不同產物結構相關聯。楊克遷研究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杰研究組合作,解析了氧化開環酶AlpJ的晶體結構。結果顯示AlpJ結構可以分為N端結構域及C端結構域兩部分,這兩部分序列有較弱的相似性,并且與蒽酮加氧酶ActVA-Orf6均表現出較弱的序列相似性。AlpJ晶體結構與ActVA-Orf6二聚體結構可以很好地疊合,同時體積排阻色譜與靜態光散射實驗也表明AlpJ在溶液中以單體形式存在,表明AlpJ的單體是其生理活性狀態。通過結構比較與分子對接確定了可能參與底物結合與催化的關鍵殘基,并通過定點突變實驗進行驗證。AlpJ晶體結構與ActVA-Orf6二聚體結構疊合顯示AlpJ存在兩個底物結合口袋,分別位于N端與C端結構域。定點突變實驗表明,兩個底物結合口袋都參與AlpJ的催化過程,并且兩個結構域的界面也對其催化活性有重要影響。這些結果表明AlpJ的兩個底物結合口袋可能存在協同作用。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對于氧化開環酶的催化功能及結構?功能關系的認識。
該項成果于2016年11月18日在線發表于美國化學學會《化學生物學》(ACS Chemical Biology)雜志,微生物所博士潘國輝、生物物理所高小芹、微生物所副研究員范可強為并列第一作者,微生物所研究員楊克遷、上海科技大學副教授武棟、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劉志杰為并列通訊作者。

科學家在II型聚酮生物合成及產物結構分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文章鏈接: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hembio.6b00621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大連理工大學劉野教授 JACS:鎳基催化劑實現乙烯/α-烯烴/CO共聚 - 高效制備聚酮高分子材料 2024-12-07
- 大連理工大學劉野教授 Angew:鎳催化劑經濟高效制備聚酮高分子材料 2022-05-18
- 中南民族大學楊應奎教授團隊《Mater. Today》:鋰離子電池用羰基聚合物鏈工程 2021-09-13
- 聚酮化合物獲重大突破,實現一步合成 20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