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蔣錫夔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8月1日上午9時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91歲。
他是世界著名物理有機化學家和有機氟化學家,中國物理有機化學和有機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參與研制了國防急需的氟橡膠,領銜團隊獲得了當時空缺4年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蔣錫夔院士1926年9月5日出生于上海,1947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52年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凱勞格公司任研究員。1955年沖破美國政府的阻撓回到祖國,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在美國工作期間,蔣錫夔發明了氟烯與三氧化硫反應合成磺內酯的新反應,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中;貒笾20世紀70年代末期,蔣錫夔主要致力于國防建設氟材料的研制工作,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氟橡膠、氟塑料,為祖國的國防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物理有機化學領域,尤其是在疏水—親脂作用驅動的有機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現象和自由基化學中的取代基自旋離域參數的建立和應用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先后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兩項(1999年、2001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2002年),上海市科技功臣(2005年),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化學終身成就獎(2011年)等多項獎勵和榮譽。
基礎教育 中西合璧
1926年9月5日,蔣錫夔出生在上海。蔣家原來在南京城里是一個富裕的大家庭,自稱“金陵蔣氏”。在晚清末年,蔣氏家族從南京遷往上海。他們在上海主要從事房地產業,并且一直經營到20世紀30年代,這是整個蔣氏家族事業最旺盛的時期。
出生在一個殷實富足的家庭里,蔣錫夔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作為國學家、詩人的父親蔣國榜一直以孔子思想和傳統的道德觀念來教育蔣錫夔,而曾經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育工作者的母親馮烏孝女士則為兒子精心挑選了上海當時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特色學校。這些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又引進了大量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在兼有中西方兩種教育理念的學校里培養成長起來的蔣錫夔猶如一只雛燕,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展翅翱翔積聚能量。
1943年9月,蔣錫夔由圣約翰大學附中考入圣約翰大學化學系。青年時代的蔣錫夔充滿了理想和抱負,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一生追求“真、善、美”。 1947年夏,蔣錫夔被圣約翰大學授予特等榮譽學士學位,并留校做助教。1948年7月31日,蔣錫夔收到了美國華盛頓(西雅圖)大學提供給他獎學金的信函。
1948年9月,經過兩個多星期的海上航行,蔣錫夔終于抵達美國舊金山,又輾轉到達西雅圖。從此,開始了他在華盛頓大學化學系長達4年的博士研究生的學習生活。
蔣錫夔在華盛頓大學期間(自左至右:蔣錫夔、周同惠、梁曉天)。
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蔣錫夔進入了化學系著名的物理有機化學家道本(Hyp J.Dauben,Jr.)教授的實驗室,在道本教授的指導下開展博士論文的研究工作。當時,蔣錫夔的研究重點集中在二環辛四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與性質,主要研究這些化合物是否遵循“休克爾定律(Hückel’s Rule)”。
僅僅通過3年多的學習和研究工作,蔣錫夔就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道本教授對蔣錫夔的這篇博士論文及其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曾經感慨地對一位美國學生說:“看看,一個中國學生竟可以寫出如此優秀的論文!”
1952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在美國學習理、工、農、醫專業的中國留學生回國。無奈之下,蔣錫夔進入了一家大型跨國化工公司——凱勞格公司,開展三氟氯乙烯合成方法的改進工作。經過多次探索性實驗,蔣錫夔等發明了在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添加劑用來代替甲醇作為溶劑的方法。工業生產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凱勞格公司立即申請了美國專利。
蔣錫夔在凱勞格公司工作。
1953年,應邀前來凱勞格公司作報告的著名有機氟化學家米勒(William T. Miller)教授提出,缺電性的全氟或多氟烯烴(如四氟乙烯)只能與親核試劑反應。對此論斷, 蔣錫夔表示懷疑。他認為,如果用一個缺電性更強的試劑進攻全氟或多氟烯烴,就有可能發生親電加成反應。為了驗證自己的設想,蔣錫夔詳細地設計了實驗方案并立即開始實驗。當時,凱勞格公司沒有四氟乙烯,蔣錫夔就用三氟氯乙烯與強親電性的三氧化硫反應,很快就得到加成產物三氟氯乙烯磺內酯。這個實驗結果與他在設計方案中預期的結果完全一致。蔣錫夔用實驗證明了全氟和多氟烯烴與三氧化硫可以發生一種新的反應,從而得到穩定的新型化合物β-磺內酯。這是從反應機理的概念出發 “發明”一個反應的典型例子。因此,蔣錫夔成為凱勞格公司的“功臣”,他再一次獲得了美國專利,并于1965年正式獲得授權。這一反應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中,成為基礎理論研究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典型例子。這一反應,后來被由豪本·韋爾(Houben Weyl)所著的著名權威性有機化學叢書《有機化學方法》(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所收錄。
自力更生 為國爭光
1955年底,蔣錫夔和一批留美留學生一起,沖破美國政府的層層阻撓,終于回到了祖國。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研究室,蔣錫夔負責一個氟化學研究小組,主要開展有機氟的研究工作。
氟橡膠,作為“兩彈一星”必不可少的新型材料,它比一般的橡膠材料更耐高溫、耐低溫,還具有抗化學腐蝕、高絕緣、難燃、耐候性好、低摩擦系數和不粘等優良性能。當時,氟橡膠是國防軍工和國民經濟建設中非常急需的特種材料,是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第一禁運的物品。為了自行研制氟橡膠制品,蔣錫夔臨危受命,成為新成立的氟橡膠課題組組長。該課題組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合成出全氟丙稀和偏氟乙烯(1,2—二氟乙烯)作為單體,為后面的聚合提供原料來源。由于蔣錫夔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有機反應機理知識和實踐經驗,因此他帶領課題組分別確立了兩條合成路線,還大膽地提出以其中的某一條路線作為重點加以試驗。通過5個月的反復試驗,他們合成出了單體原料——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緊接著,聚合反應的試驗工作開始了。又經過6個月的艱苦努力,蔣錫夔課題組研制出了一塊白色的氟橡膠樣品。
接下來,更艱巨的任務就是如何把試管中的氟橡膠樣品轉變成真正的軍工產品氟橡膠。從1959年7月起,中國最前沿的科研單位包括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復旦大學等等,紛紛派遣科研人員與上海有機氟化工廠的生產技術人員一起,全力以赴在上海大搞技術攻關。在蔣錫夔和胡亞東等人的帶領下,經過短短兩個月的奮力拼搏,軍工產品氟橡膠1號最終研制成功了。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1963年7月,蔣錫夔與陳慶云(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等氟橡膠課題組的一批科研骨干調入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他們相繼參與并研制出了四氟乙烯與六氟丙烯共聚的F46、四氟乙烯與乙烯共聚的FS40、四氟乙烯與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的F246等。這些新產品都是當時中國發展原子能工業以及研制導彈和火箭等所必需的原料,也是國防科工委相繼給上海有機所下達的軍工研發任務。在回國后的前10年中,蔣錫夔主要致力于3種氟橡膠的實驗室階段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1966年,蔣錫夔獲得了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證書。此外,他還致力于氟塑料的研究工作,其中的耐開裂氟塑料FS-46的研究成果獲得了1979年國防科委頒發的二等獎。
經歷磨煉 鍛煉意志
1964年的秋末冬初,蔣錫夔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派送到上海社會主義學院進行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后來,作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蔣錫夔被列為重點清理對象,與有機所的一批老科學家一起被拘禁在實驗大樓的地下室,進行隔離審查。在此期間,蔣錫夔受盡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由于長時間被迫在脖子上掛著重物“接受改造”,他的頸椎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導致他到了晚年行走越來越困難,最終失去了行走能力。
1970年底,蔣錫夔的父親蔣國榜病重,在住院的那段日子里,蔣國榜把兒子叫到病床邊,用斷斷續續的話語問道:“在‘文革’中你吃了那么多的苦,有沒有后悔當初父母讓你回國?”蔣錫夔心平氣和地回答父親說:“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效力,沒什么可后悔的!甭犃藘鹤拥倪@番話,父親很是欣慰。不久,蔣錫夔的父親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在“文革”期間那段噩夢般的日子里,無論遭受何種折磨,蔣錫夔都堅決不承認那些強加在自己頭上的莫須有的罪狀!胺凵硭楣菧啿慌,要留清白在人間!闭怯捎谑Y錫夔具有這樣一份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他才能夠在逆境中堅持開展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這一切,為他后來能夠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成為國際上一流的物理有機化學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潛心科研 成果輝煌 蔣錫夔始終認為,基礎理論研究要撇開應用的束縛。1978年,在經歷了“文革十年浩劫”后,重返科研崗位的蔣錫夔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第一個物理有機化學研究室,主要開展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1981年,蔣錫夔的研究生范偉強在做長鏈酯水解反應的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一個不符合有機化學一般規律的實驗現象,為此,他們展開了深入的討論。蔣錫夔敏銳地意識到隱藏在這一現象背后的是一片未知的研究領域,于是他要求范偉強進一步研究美國Emory 大學門格教授(F. Menger)所提出的“一些長鏈分子在水中有簇集現象”的問題。從此,課題組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疏水親脂相互作用造成的有機分子簇集和自卷。在以后幾十年的研究工作中,蔣錫夔帶領課題組的全體科研人員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疏水—親脂作用驅動的有機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現象后來成為蔣錫夔等人在2002年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重要成果之一。
蔣錫夔和助手們在實驗室討論工作(1981年)
早在化學研究所工作期間,蔣錫夔就對當時國際上爭議較大的極性因素是否對氟烯烴自由基加成反應定位選擇性問題頗為關注。多年來,他一直對自由基化學的研究具有濃厚的興趣,并且對這一領域的問題有所思考。1981年,物理有機研究室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研究條件,因此蔣錫夔開始與計國楨一起開展自由基領域的研究工作。當時,蔣錫夔的研究生于崇曦正在作三氟苯乙烯方面的研究。在實驗中蔣錫夔他們發現,三氟苯乙烯可以高選擇性地二聚形成四元環化合物。由此,他們確立了一個研究自由基取代基效應的理想模型。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成員從這類體系的二聚反應動力學角度出發,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反映取代基的自旋離域能力的參數。到了1990年,他們已經做了幾十個取代基的研究,積累了相當多的實驗數據。1992年,他們終于建立起了一套近乎完美又可靠的自由基自旋離域效應參數σJJ.(JJ分別代表蔣錫夔和計國楨兩人姓氏中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并且將他們的研究工作成果寫成一篇論文,發表在有機化學領域的國際權威性期刊美國《有機化學雜志》上。這篇論文,被《有機化學雜志》的評審人評價為“自由基化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這一研究成果很好地解決了在自由基化學領域長期存在的兩個重要問題。國際上很多自由基化學家都相當認可蔣錫夔和計國楨他們的這項研究工作,好多人至今還在應用這套參數作關于結構和性能的相關分析。
1982年,蔣錫夔等人關于有機氟化學和自由基化學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此后,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蔣錫夔帶領他的課題組在自由基化學和疏水—親脂作用驅動的有機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現象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果。2002年,在連續空缺4屆之后,蔣錫夔課題組關于“物理有機前沿領域兩個重要方面——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的研究成果,獲得了當年唯一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追求真理 崇尚科學
幾十年來,蔣錫夔一直接受中西方兩種思想文化的教育,因此在他的科研工作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蔣錫夔提出了“有機整體、動態多因素分析”的科學思想。他認為,在科研工作中,關鍵是必須運用全部已知的正確的基本概念和信息,對某一個問題或事實進行客觀的綜合分析,而決不能主觀地預先指定某一因素為“主要因素”。簡單地說,就是要有“動態的有機總體的概念”。他還進一步指出,討論或論述任何一個概念,包括“科學思想方法”的概念,首先要有明確而嚴格的定義,它必須建立在經嚴格科學證明的正確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之上。
蔣錫夔在科研工作中經常對他的研究生說:對待科學研究中的某一個新發現,不僅需要尋找更多的旁證去支持它,而且首先需要的是去懷疑它,甚至設計一些實驗去考驗它、否定它。也就是說,在進行科學的判斷或分析時,要從“小我”中解放出來,避免把“小我”牽扯到科學研究和分析中去。這也正是蔣錫夔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對此,他強調,作為一名一流的科學家既要有堅持真理的決心,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
蔣錫夔一貫認為,一個科學家的“德”比他的“才”更重要,他把“道德為人之本”或“以德為先”作為宗旨和言行標準。蔣錫夔所強調的以德為先,不僅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而且還包含著科學工作者的工作作風。在平時的工作中,他從不追求發表科研文章的數量,而是強調要保證科研文章的質量,強調科學工作者要為科學事業獻身、為祖國榮譽獻身。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無論身處何種境地,蔣錫夔都不放棄自己做人的準則。他把人生目標和工作目標完美地結合起來,實現了自己對“真、善、美”的追求。
- 東華大學武培怡/孫勝童團隊《Mater. Horiz.》:受指紋結構啟發構筑超高應變感知褶皺型離子導電芯鞘纖維 2021-05-28
- 西北工業大學研制成功氟橡膠/金屬粘接用環氧樹脂膠粘劑 2009-03-27
- 晨光化工研究院推出兩項自主新工藝 2009-02-23
- 輕質氟塑料屏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7-01-19
- 高速氟塑料光纖論壇暨北郵-旭硝子聯合實驗室揭牌會 201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