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科研人員似乎習慣了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獲得單位給予的數額高低不同的獎勵。7月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全薇、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陳必坤以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信息學院博士生候選人舒非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更是全面揭示和分析了中國近20年論文現金獎勵的現狀。
在中國三個層級的高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985工程”又非“211工程”高校)中,第三層級大學平均向每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提供63187美元的獎金,第一和第二層級的大學分別平均提供38846美元和53823美元。有的高校對發表于英國《自然》或美國《科學》雜志論文的第一作者最高獎勵16.5萬美元獎金。
研究人員發表論文該不該給予獎金,見仁見智。正面的評價是,對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給予獎金可以提高研究人員的積極性,更快地促進中國科研的發展并為逐步成為世界科技大國和世界強國打下堅實雄厚的基礎。
一個事實是,引文索引數據庫(WoS)收錄的期刊中,每年中國新發表論文數量已經從1995年的13134篇增加到2013年的232070篇,增長約17倍。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連續6年排在世界第2位,中國高被引國際論文數量、國際熱點論文數量雙雙進入世界排名第3位,排在美國、英國之后。
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論文大國,這其中,發表論文后獲得獎勵的因素不可否認,當然,中國研發經費的逐年增多更是關鍵原因。從1995年到2013年,中國的研發經費由52.3億美元增加到1777億美元,增長近33倍。
另一方面,發表論文給予獎金,也是對科研人員生活和工作的經濟彌補和支持,因為中國的科研人員,主要是大學教師的收入偏低。2012年,英國跨國出版社羅德里奇出版了《教授薪水:工資與合同的全球性對比》一書,以世界上28個國家的公立大學為研究目標,旨在調查全球各國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能否達到支撐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標準?”
結果表明,大學教授收入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加拿大、意大利、南非、印度和美國;排在后5位的是哈薩克斯坦、埃塞俄比亞、中國、俄國和亞美尼亞。同時,就購買力標準衡量,中國新入職的大學教師月收入為259美元,排在末位,比亞美尼亞或者埃塞俄比亞都低,前者為405美元,后者是864美元。
對于中國的年輕教師和科研人員,如果發表論文有獎金,而且數目不菲(有些一篇論文的獎金比科研人員的年薪還高),對他們的生活和研究都是極大的支持。并且,即便中國的研發經費在逐年提高,由于種種原因,如研究經費申請的馬太效應,一些研究人員所能獲得的研究資金仍然不足,因此需要變相地以獎金作為研究經費。
不久前,四川農業大學對在《細胞》上發表一篇論文的研究團隊獎勵1350萬元,但其中只有50萬元是獎勵給研究團隊的獎金,其余1300萬中,50萬元是一次性資助的科研經費,1250萬元是分5年資助的科研經費。
不過,發表論文就發獎金也表現出明顯的缺陷和弊端,最令人憂心的是,重獎之下必有勇夫,高額的論文發表獎金會程度不同地刺激研究者為獲得獎金而發表論文,這比為發表論文而發表論文要有害得多,由此,不僅粗制濫造會成為一種必然,而且論文造假也在所不惜。
2017年4月20日,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一次性撤銷其旗下雜志《腫瘤生物學》2012年至2016年發表的來自中國大陸107篇文章敲響的警鐘可謂“名揚全球”。這些論文造假固然并非僅僅因為希冀獲得獎金,而是與職稱、工資、申請科研經費、學科點評估等也有很大關系。
平心而論,科研人員發表論文其實就是自己本職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為了把自己的發現、結果、理論、假說、思維,甚至工作經歷和科研過程告訴世人,論文發表后給不給他們獎金,都不妨礙他們天然地要發表論文,因此,發論文給獎金似乎有些畫蛇添足。
不過,本質的問題不在于該不該發獎金,而在于該對什么發獎金,目標和理由應當明確和無可辯駁。獎金是激勵機制的一部分,應當讓獎金不僅理由充分,而且能真正達到激勵作用。從這個角度出發,獎勵論文發表顯然不足取,而獎勵科研結果或成果才理所當然。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任何發表的論文結果都有可能并不真實和正確,也不可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結果來重復驗證。
只有被證實的科研結果和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成果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精神和物質文明的發展和提升,也才值得稱道。對這樣的成果進行獎勵也是水到渠成,并能體現獎勵的作用。對此,諾貝爾獎和國際上的各種科學獎勵以及中國的科學成果獎已經做出了榜樣。即便如此,諾貝爾獎也還有看花了眼的時候,更何況只是發表了一篇論文并不足以證明科研結果的真實和具有價值。
對科研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支持,應當是增大研發投入,改善科研經費的申請規則,以及提高科研人員的報酬和勞動所得,而不是以發表論文獲得獎金來變相貼補。
- 掛名專著、代發論文 青年教師評職稱有“套路” 2018-03-26
- 發論文才能畢業 學術評價體系成了一刀切 2017-12-12
- 做科研不等于發論文 別讓年輕學者的路越走越窄 2015-05-14
- 北大雷霆教授課題組誠聘博士后、科研助理 -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電子 2025-02-10
- 復旦大學李劍鋒團隊:首個理論模擬科研全流程自動化AI智能體 2025-01-25
- 天津大學史志遠教授團隊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學、微凝膠/微囊泡/脂質體、酶包裹遞送載體、微流控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