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隙共軛聚合物由于其與當前極具吸引力的窄帶隙非富勒烯電子受體具有互補的吸收光譜,利于實現對太陽光子的最大化利用,因而在最近幾年受到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目前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大部分高效聚合物太陽電池材料是基于苯并二噻吩(BDT)單元,為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的進一步突破,急需開發基于新設計策略和新構筑單元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材料。呋喃作為一種與噻吩雜原子同一主族的五元環單元,與噻吩具有類似的化學結構和電子性質。然而,目前對于苯并呋喃等稠環化合物應用于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張勇教授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魏志祥研究員、呂琨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相繼在J. Mater. Chem. A、Macromolecules報道了一系列基于BDF的寬帶隙共軛聚合物給體材料(PBDFT-Bz, PBDFF-Bz, PBDFS-Bz以及PBDFS-fBz),這些材料與非富勒烯小分子明星受體ITIC以及m-ITIC共混制得的光伏器件最高獲得了10.28%的光電轉換效率,其中,0.94 V的開路電壓、16.57 mA/cm2的短路電流以及66%的填充因子。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目前為止基于BDF構筑單元實現的最高效率,這些結果表明BDF構筑單元對于實現高效率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具有極大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Y. Y. Gao, Z. Wang, J. Q. Zhang, H. Zhang, K. Lu, F. Y. Guo, Y. L. Yang, L. C. Zhao, Z. X. Wei and Y. Zhang. J. Mater. Chem. A, 2018, 6, 4023-4031.
2) Y. Y. Gao, Z. Wang, J. Q. Zhang, H. Zhang, K. Lu, F. Y. Guo, Z. X. Wei, Y. L. Yang, L. C. Zhao and Y. Zhang. Macromolecules 2018, doi: 10.1021/acs.macromol.7b02676.
論文鏈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8/ta/c7ta10976h#!divAbstract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2Facs.macromol.7b02676
- 南密西西比大學顧曉丹教授、愛荷華州立大學夏文杰教授 Matter:構象鎖助力共軛聚合物高溫下穩定運行 2025-06-09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韓艷春團隊 AFM:彈性體基體中構建連續共軛聚合物網絡 - 實現高拉伸性與高電學性能兼得 2025-03-25
- 南科大馮奎、郭旭崗/海南大學陳志才 Angew 綜述:高性能有機電化學晶體管共軛聚合物的分子設計策略、應用和前景 2025-01-09
- 國科大黃輝教授團隊 NML: 有機光電突觸器件對國科大鐘聲的識別 2023-05-27
- 江西師范大學陳義旺/廖勛凡團隊《Adv. Mater.》:三元聚合和區域異構化策略構建高效三元聚合物給體材料 2023-05-01
- 四川大學彭強教授課題組 Angew:非常規氨基甲酸酯側鏈用于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給體材料 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