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工學院占肖衛教授課題組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二維共軛稠環電子受體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材料學及化學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圖(1)二維共軛稠環電子受體ITIC2的結構式;(2)二維共軛稠環電子受體FNIC1和FNIC2的結構式;(3)制備的半透明太陽能電池器件
占肖衛教授課題組將二維共軛(又稱側鏈共軛)的分子設計理念引入到新型稠環電子受體的設計中,合成了首個二維共軛的稠環電子受體材料。引入二維共軛側鏈,可以拓展分子內共軛,從而增強和拓寬吸收,有利于增加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流;同時還可以增強分子間相互作用,從而提高載流子遷移率,有利于增加器件的光電流和填充因子。他們設計合成了一個二維共軛的七并稠環電子受體材料ITIC2,基于ITIC2的單結兩組分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達11%,高于結構相似的一維共軛的稠環電子受體材料(8.5%),說明二維共軛是一個有效的提高稠環電子受體性能的分子設計策略。工作發表在Adv. Mater. (2017, 29, 1702125)上,被引用89次(google scholar),入選ESI熱點論文和ESI高被引論文。
為了進一步拓寬分子的吸收光譜,他們又將七并稠環骨架拓展為九并稠環,并合成了一對同分異構的二維共軛稠環電子受體FNIC1和FNIC2。同分異構效應顯著影響材料的光學、電學、形貌和光伏性質。用這兩個同分異構的稠環電子受體材料制備的單結兩組分太陽能電池器件,無需任何后處理能量轉換效率分別為10.3%和13.0%。制備的半透明太陽能電池器件,能量轉換效率分別為7.58%-9.14%(可見光平均透過率20.2%-14.7%)和9.51%-11.6%(可見光平均透過率20.3%-13.6%)。13.0%和11.6%分別是目前文獻報道的無后處理兩組分有機太陽能電池和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的最高值。工作發表在J. Am. Chem. Soc.(2018, 140, 9140-9147)。
占肖衛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王嘉宇同學是這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該系列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資助。
文章鏈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702125/full
- 南科大何鳳教授、華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連接電子受體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3
- 西工大劉劍剛教授團隊 AEM:控制第三組分分布實現高性能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0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蔡平、華南理工大學薛啟帆 AFM:溶液加工的厚度不敏感陰極中間層在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2025-01-08
- 華南理工大學趙祖金教授課題組 AFM:高遷移強發光藍色延遲熒光分子實現高效率厚膜OLED器件 2024-04-03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團隊《ACS Mater. Lett.》:共軛側鏈方向聚合構建新型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 2023-02-25
- 華南理工大學李遠課題組《Solar RRL》:光、熱、電化學穩定的“稠環并IC”電子受體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