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利用納米天線耦合效應實現單分子拉曼偏振態調控
2008-11-1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
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徐紅星研究員領導的小組致力于表面等離子體光子學的研究。最近,該研究組與以色列Weizmann研究所的Haran教授的研究組合作,利用表面等離子體的納米天線耦合效應實現單分子拉曼偏振態的調控。
在納米尺度上對光的性質進行調控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它不僅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意義,在光學器件的小型化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光的基本特性包括光強、光的傳導和偏振。最近,在剛興起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子學(Plasmonics)這一國際前沿領域中,人們利用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特性實現了在納米尺度上對光強和光傳導的操控。而光場的另一個重要性質是光的偏振態,實現納米尺度上對光偏振態的調控,對單分子光譜、超靈敏探測、微納光電集成芯片、量子通信等領域有著潛在的重要的意義。
徐紅星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研究中發現了非對稱金屬納米顆粒聚集體中表面等離子體耦合效應可以對單分子拉曼散射的偏振產生旋轉,他們詳細地研究了發射頻率、納米粒子構型、大小、粒子間的距離對單分子拉曼偏振特性的影響。這種現象可用來實現納米尺度上單分子拉曼偏振的調控。該工作發表在近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PNAS, 105, 16448-16453,2008)上。該研究組的李志鵬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上述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資助。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龍翔)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