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礎是心肌血液供應不足,導致細胞凋亡和惡性心室重塑,最終發展為心力衰竭而死亡。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在心肌梗死后損傷修復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盡管目前各種心臟再生策略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尚不具備臨床應用的條件。醫工交叉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將生物、材料、納米等學科的研究方法、技術結合應用于醫學問題的解決。在心臟治療中,結合生物材料、仿生材料、納米醫學等開發新方法,有望解決細胞移植后損傷、定植等問題,實現長期有效的靶向治療,對心肌梗死后再生修復有重要意義。
來自北卡州立大學、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程柯教授課題組致力于醫工交叉融合,通過研發結合生物材料和納米醫學等新型治療策略修復損傷心臟 。近日該課題組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發表了專題綜述文章,歸納總結不同類型醫工結合新型治療策略的設計理念和應用,對比分析其優越性和改進方式,為今后的心臟治療研究提供豐富的理論基礎。
該文主要從三大方面進行闡述:
-
首先討論了旁分泌機制在新一代細胞療法再生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
細胞療法進一步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
生物材料、納米技術與生物醫學的結合有望開啟心臟病治療的新紀元
旁分泌機制是指細胞通過分泌釋放大量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外泌體等生物活性物質作用于損傷心肌。這些因子可以通過促進心肌保護、血管新生、調節局部炎癥反應、促進細胞外基質重塑等實現修復作用。旁分泌機制在心臟再生中的作用已經被研究了幾十年,但是具體到每個多功能分子的作用機制研究仍然是一個挑戰。主要因為其涉及的多功能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信號通路范圍太大。此外,分子信號通路在時間和空間表達模式上的多樣性增加分析的復雜性。當然,具體機制的進一步探索無礙于旁分泌治療作用的發揮。目前心臟的細胞療法在臨床治療中的安全性已得到廣泛證明,但是其應用性和有效性發揮仍有頗多限制。移植后的細胞的自我分化和復制雖然起到治療作用,但是增加了高致瘤性的風險。移植到心臟的大量細胞則可能誘發心律失常,異體細胞移植可導致免疫排斥反應。細胞的提取、培養、儲存和運輸是復雜、昂貴和耗時的,很難滿足批量生產高質量的藥品規范化要求。此外,通過循環系統運輸的細胞缺乏靶向性、心肌注射細胞則創傷性較大,長期的治療效果由于移植細胞的低保留/移植率與生存率而難以保證。
結合生物材料、仿生材料、納米醫學等新方法,有望從多角度、多層次解決上述細胞移植面臨的問題,實現長期有效的靶向精準治療,助力心臟損傷后再生修復。該文中展現了新型細胞治療衍生物,包括人工細胞、外泌體、心臟補丁等。 這些新型細胞治療衍生物克服細胞治療的多重限制,以不同的作用方式實現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復。在精準遞送方面,本文概括了多種不同的靶向損傷心臟的方式,包括多肽介導、磁力介導、抗體介導、以及血小板介導的受損心肌靶向技術 。這些靶向方式,通過不同的作用機理,實現治療物質精準遞送到損傷心臟,發揮修復作用。醫工交叉推動了新型細胞治療衍生物和靶向治療新策略的出現,打破單純細胞旁分泌修復的局限性,將心臟治療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改進。文章中也對這些新型策略的改進方式提出建議。包括建立該領域公認的評價心臟靶向效率的標準,如何優化合成細胞所包裹的蛋白組成、達到產業化生產標準,如何增強制備的納米顆粒的均一性,如何減少侵入式手術程序等。更進一步,如何將這些新型治療策略通過進一步優化轉化為臨床治療產品,任重道遠。
該綜述發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上。本文的第一作者為美國北卡州立大學比較生物醫學專業博士生黃珂 。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hm.201801011
- 武漢輕工大學朱鏈/未本美、湖北工程學院汪海波 Polym. Rev.: 膠原生物材料的最新進展 - 從提取、交聯到組織再生 2025-03-21
- 西南大學李楠楠課題組 Nat. Commun.: 發現一種聚合水凝膠 - 幫助有益菌促進植物生長并適應酸性土壤 2025-02-21
- 浙大王征科課題組《Adv. Sci.》綜述:生物材料在角膜再生中的應用 2025-01-02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
- 浙大周民教授團隊高薪誠聘博士后 - 化學、高分子、材料學、微電子學、藥學、生物學 2024-04-03
- 蘇州大學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 2024-03-28
- 四川大學王云兵教授團隊:經導管微創介入心衰治療可注射水凝膠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