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團隊:單節有機太陽電池效率突破16%
2019-03-22 來源:中國科學雜志社
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團隊基于自主研發的酰亞胺功能化苯并三唑寬帶隙聚合物,首次制備了能量轉換效率超過16%的單節二元有機太陽電池。
有機太陽電池可通過調節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分子結構滿足不同方面的功能需求,且最終產品可實現便攜式、多樣化應用,近年來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新型有機光活性材料(包括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的設計與匹配對于有機太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至關重要。對于電子給體材料而言,較深的最高占據分子軌道(HOMO)能級有利于開路電壓的提升。然而,當將這種給體與HOMO能級更淺的受體匹配時,會增加電荷分離的難度。更重要的是,用于增強受體吸光能力的化學策略通常會導致分子聚集能力同步增強,從而影響光活性層的相分離可控性。因此,為了平衡光伏參數,提高能量轉換效率,給體-受體組合應同時滿足吸收光譜互補、電學能級匹配、薄膜形貌可控等條件。
最近,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曹鏞院士團隊自主開發的基于酰亞胺功能化苯并三唑(TzBI)的寬帶隙聚合物給體P2F-EHp與非富勒烯受體材料BTPT-4F和BTPTT-4F(或稱為Y6)匹配,在吸收互補和能級匹配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薄膜形貌精細優化,實現了超過16%的能量轉換效率,這是文獻報道中單節有機太陽電池的最高轉換效率記錄,展示了PTzBI類聚合物給體的巨大應用潛力。論文第一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樊寶兵、張荻非、李美靜,通訊作者為黃飛教授和應磊研究員。
該研究結果以“Achieving over 16% efficiency for single-junction organic solar cells”為題在線發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華南理工段春暉教授《Adv. Funct. Mater.》:發展超寬帶隙聚合物給體用于半透明有機太陽電池 2022-12-30
- 南昌大學諶烈教授團隊 EES:分子量調控的順序沉積策略實現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光利用效率突破5% 2022-10-02
- 四川大學彭強教授團隊 CEJ:三元共聚策略提升PM6聚合物給體材料光伏性能 2022-09-08
- 南昌大學/江西師大陳義旺課題組 AM:通過圖案半月板控制溶液流動有助于延長激子擴散長度-準平面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接近20% 2025-05-22
- 南科大何鳳教授、華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連接電子受體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3
- 西工大劉劍剛教授團隊 AEM:控制第三組分分布實現高性能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