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馮雪教授課題組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題為“用于外周神經電刺激與信號采集的形狀記憶基仿攀爬纏繞電極”(Climbing-inspired twining electrodes using shape memory for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and recording)的研究成果。馮雪教授課題組通過力學理論并與信息、材料、化學等學科深度交叉,發展了一種能夠在體溫驅動下自動攀爬至外周神經束上的三維螺旋形纏繞電極,依靠自然粘附形成穩定且柔性的電極-神經束界面,為外周神經調控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仿攀爬纏繞電極用于外周神經調控示意圖
外周神經電刺激與信號采集在治療一些藥物難治性疾病如癲癇,抑郁,心衰,假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而現有的外周神經電極與外周神經束軟組織力學性質、幾何結構極度不匹配,無法適應外周神經動態變形的特點,且電極的手術植入與固定過程復雜。由此會造成神經束不可逆的損傷,如組織發炎,神經束退化,伴隨的副作用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如惡心,嘔吐,呼吸障礙等,嚴重時還會帶來生命危險。
受纏繞植物攀爬行為啟發,馮雪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三維仿攀爬纏繞電極,以解決上述的電極-神經束界面失配問題。該神經電極能夠在二維平面完成復雜結構的制備;利用形狀記憶聚合物的可重構功能,并根據外周神經束的幾何尺寸設計神經電極的永久形狀,完成三維纏繞電極的制備。在手術植入前,將三維螺旋狀纏繞電極展平至平面狀態以方便手術操作;在手術植入中,利用37 ℃ 生理鹽水的驅動,該電極將自動恢復至設計好的三維螺旋形,利用電極與神經束間的自然粘附而形成良好的電極-神經束界面,無需額外的手術固定。智能材料形狀記憶聚合物所具有的低彈性模量,以及合理的力學設計(網絡狀蛇形結構)降低了神經電極的拉伸和彎曲剛度,保證了神經電極能夠隨著神經束的動態變形而變形,不對神經束造成過大的壓力。
仿攀爬纏繞電極自攀爬至外周神經束上(在體動物實驗)
馮雪教授課題組還開展了兩組在體動物實驗,即迷走神經電刺激調控心率、坐骨神經電刺激與信號采集,分別驗證了所發展的纏繞電極在外周神經電刺激與信號采集方面的應用潛力。
迷走神經電刺激調控心率
坐骨神經電信號采集
為指導仿攀爬纏繞電極的結構優化與設計,馮雪教授課題組還對自然界中的纏繞植的攀爬行為與粘附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用固體力學中有限變形理論揭示了植物攀爬的內在機理,給出了植物纏繞角的變化規律以及纏繞物與支撐物間的作用力。相關成果于2018年4月28日發表在固體力學頂級期刊《固體力學與物理學報》(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題為 “A finite deformation theory for the climbing habits and attachment of twining plants”(纏繞植物攀爬行為與粘附的有限變形理論)。
自然界中的纏繞植物及力學模型
另外,馮雪教授課題組關于形狀記憶聚合物基三維神經電極的設計、制備等相關實驗的研究成果,曾在微電子領域的頂級會議《國際電子器件大會》(“IEEE the 64th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上發表,題為 “Bio-inspired 3D neural electrodes for the peripheral nerves stimulation using shape memory polymers” (應用于外周神經電刺激的形狀記憶聚合物基三維神經電極),并于2018年12月4日在美國舊金山作邀請報告。
清華大學航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博士生張迎超為文章第一作者,馮雪教授是論文通訊作者,參與該工作的還有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的陳穎、侯國輝、付際,以及浙江大學謝濤教授團隊。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 浙大潘鵬舉/余承濤團隊 Adv. Mater.:基于聚合物熔融-重結晶構筑自硬化形狀記憶材料 2025-05-10
- 華工郭建華、蔣興華團隊 CEJ:具有優異吸波性能和紅外/微波刺激響應形狀記憶功能的自修復型FCIP/RGO/PUU柔性復合材料 2025-04-20
- 上海交大鄭思珣教授課題組 Macromolecules:一種兼具自修復性、形狀記憶和離子電導性能的有機-無機雜化共聚物 2025-04-16
-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李繼遙教授、楊佼佼副研究員 CEJ:具有雙向錨定功能的仿生濕粘牙齒創可貼促進牙本質再礦化 2025-05-12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芬蘭坦佩雷大學郭洪爽博士 Adv. Mater.: 探索集體行為 - 從智能材料到仿生設計 2025-05-04
- 成都大學魏竟江/王清遠團隊、武漢理工大學傅正義院士 ACS Nano:用于電生理學電極替代的多功能傳感液態金屬基分級水凝膠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