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馬達在環境修復、靶向給藥和無創手術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在人工微米馬達制備時,在如何改進結構和材料成分以提高其運動性能和多功能性方面還存在不足。
鑒于此,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王立秋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液滴微流控的微纖維約束方法,來精確設計和制備三維各向異性的微顆粒人工馬達,可實現對微米馬達的形狀、結構、尺寸和組分進行獨立地系統地調控,從而為研究各項參數對微馬達運動的影響提供了一項平臺型的制備技術,使微馬達的優化成為可能。制備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微流控技術將液滴封裝在微纖維中,通過控制液滴在纖維內部的有序組裝及微纖維干燥過程中的體積收縮程度,精確控制微液滴的變形,固化液滴后產生各向異性的微顆粒馬達。實驗中演示了基于光和熱固化材料的微馬達的制備。微馬達結構的各向異性源自于微液滴模板的可控變形,而材料的各向異性來源于功能化的乳液模板。通過控制油滴產生的頻率,油滴/纖維相體積分數,以及不同的微纖維干燥方法,可以控制微馬達的形狀(紡錘形、鼓形、齒形、多層結構、半紡錘體、半鼓形)。通過選擇不同的乳液模板及不同的材料,可以使制備的微馬達在大小、結構(Janus結構、核-殼結構、空心結構、 新月形紡錘體結構,多層結構等)和化學成分(表面或內部結構)上呈現出多樣性。
通過摻雜鉑和磁性納米粒子,可使制備的微馬達具有催化推進和磁性向導雙重功能,其中鉑催化雙氧水的分解用于推動馬達,而磁性顆粒允許在外部磁場下控制馬達的運動,最終使得微馬達能夠執行精準捕獲、熟練運送和隨需釋放貨物的任務。除了通過外加磁場,微馬達運動的控制還可通過改變外部環境的幾何約束來實現。實驗中發現,微馬達的推進來源于氧氣氣泡的非對稱脫離和自電泳的雙重結合,微馬達的大小及鉑納米顆粒的摻雜量都可用以控制馬達的運動速度。
相關成果以“Engineering Micromotors with Droplet Microfluidics”為題,近期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ACS Nano》(DOI:10.1021/acsnano.9b00731)上。博士生周春梅和博士后朱平安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立秋教授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 江西師大譚宏亮教授團隊《Nat. Commun.》: 具有ATP響應性的智能前藥體系用于抗菌和創面細菌感染治療 2022-08-14
- 華南師范大學水玲玲教授課題組在利用液滴微流控技術構建跨尺寸多層微納米結構材料領域取得突破 2019-06-04
- 清華大學郭永研究員團隊研發出“一步法”超快速微液滴芯片鍵合和表面疏水改性方法 2018-11-22
- 西安交大李滌塵/賀健康團隊 Adv. Mater.:3D打印微纖維支架引導高密度定向心肌組織構建 2025-01-17
- 東華大學熊佳慶課題組 Adv. Mater.:微纖維兩棲軟體機器人實現電磁輻射動態感知 2024-09-30
- 天津工業大學王潤、劉雍/南開大學劉遵峰《Adv. Sci.》:基于氫鍵納米團簇的仿蛛絲水凝膠微纖維 2024-04-21
- 香港城市大學朱平安課題組《Mater. Horiz.》:可編程光熱各向異性微馬達自組裝結構用于多模態運動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