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首先應是教育家
2008-12-03 來源:科學時報
最近,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人事變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5358名公眾在線調查,有70.5%的公眾希望大學校長首先應是教育家。楊叔子院士認為,校長本質上應該是教育家,有教育思想,同時要有管理能力,能和別人共事。這充分反映了公眾的期盼、時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
校長要有高尚的人格、寬宏的氣度。校長的品格是校風的標桿和靈魂。他們的人品不僅是個人素質的體現,而且影響全校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北大立校初期,蔣夢麟、蔡元培兩位校長以自己的品格和學識、胸懷和擔當,替北大立下規矩,開啟風氣,樹立至今為人仰慕的“精神氛圍”。
大學的精神是追求。科學精神、道德精神、時代精神、創新精神互相關聯、相得益彰,在支撐大學發展中凸顯為強烈的追求意識,追求知識、追求高尚、追求卓越、追求創造。大學的特點是自由。蔡元培說過:“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即使彼此相反,亦聽他的自由發展。”唯其如此,大學校長須行于大道,養浩然之氣;和而不流,容百家爭鳴。不計權力之高下,不爭名利之大小,大學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校長要有睿智的思想,成為教育和管理的行家。現在,校長一般都有博士學歷、博導經歷,是某一學科的帶頭人,是學術專家。如何實現角色轉換是校長們面臨的新課題,大學需要教育行家,中國需要教育專家。當今中國高教,30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績,但教育內涵,包括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并沒有重大突破,與改革開放的步伐、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尚有很大距離。
中國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只是剛剛起步。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并舉,社會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培養層次離散性很大。大學校長要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的走向,諳熟中國高等教育的特點,找準自己的位置,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科學管理,打造優勢。校長們的睿智要融為辦學的靈魂,執著的追求使理想成為現實。中國需要一大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學,中國更需要一大批獻身教育、不懈追求的大學校長。
校長要把培養人才作為立校之本。高等學校的首要和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耶魯大學校長在300周年校慶的演講中說:“今天我們不要只說耶魯歷史上出了5位美國總統,包括近幾十年來,接踵入住白宮的老布什、克林頓和小布什;也不要只說耶魯是造就首席執行官最多的大學搖籃。我們更應該記住耶魯畢業生中有3位諾貝爾物理學獎、5位諾貝爾化學獎、8位諾貝爾文學獎和80位普利策新聞獎、格萊美獎等獎項的獲獎者。耶魯,我們的耶魯,自始至終堅持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理念。”耶魯的成就和驕傲是培養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大學校長要研究時代的新變化、新發展、新要求;要研究當代大學生、研究生的成長成才規律。在千頭萬緒的學校工作中,始終以人才培養為根本,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創新創造有機結合,為社會進步,為各行各業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
社會的發展進步寄希望于教育,更寄希望于教育的引領者——大學的書記和校長們。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蔚藍)
相關新聞
- 張立群院士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2022-08-27
- 俞建勇院士任東華大學校長 2019-08-20
- 清華大學教授張希院士任吉林大學校長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