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體的自修復能力讓人驚嘆,經過幾億年的演變,不僅在形式上接近完美,而且在能源和物質利用率方面也是極其高效。目前自修復材料的修復能力還難以與自然界相媲美,而其復雜的制備手段也進一步阻礙了自修復材料的實際應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的楊明教授帶領研究人員,利用仿生設計,在提高自修復涂層的機械性能和制備效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
受植物自修復過程中“自封閉”機制的啟發,在前期工作中,將具有“密封”作用的二維氮化硼納米片引入到聚乙烯醇/單寧酸(PVA/TA)體系中,利用層層自組裝技術(LBL)制備出高強度且自修復的智能涂層。基于擴散模型,對二維結構在自修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圖1. 氮化硼納米片的密封作用與聚合物擴散模型
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增強自修復涂層的機械性能,該團隊通過模擬人體表皮的上下分層結構,將含有大量氧化石墨烯(GO)納米片的線性層層自組裝(l-LBL)薄膜沉積到指數層層自組裝(e-LBL)薄膜上。這種新穎的仿生涂層不僅具有協同自修復能力,機械強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硬度甚至可以與牙釉質相媲美,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圖2. 仿表皮涂層的協同自修復機制
最近,該團隊利用廉價的蒙脫土粘土片(MTM)作為雜化涂層上層的二維增強相,通過簡單﹑快速﹑高效的刮膜技術成功地復制出了多級分層結構。這種可以規模化的雜化涂層不僅具有良好的自修復功能,而且其機械性能與反復自修復次數還能夠通過調節MTM的含量來優化。更為重要的是,利用這種新方法,表皮狀智能涂層可以輕松的涂覆到玻璃片﹑塑料板與纖維板等基底上,顯示出了優異的抗菌、黏附和阻燃性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3. 大規模制備表皮狀智能涂層
從自然界汲取靈感,為獲得高性能、多功能的人造材料提供了重要的途徑。而這種將二維材料與天然結構相結合的手段,也許可以作為一種普適的設計理念,應用到其他的智能體系中。
以上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16, 10, 9434-9445),ACS Nano(ACS Nano, 2018, 12, 1062?1073)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 Funct. Mater., 2019, 1903984)上。論文的通訊作者為楊明教授。
論文鏈接: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6b04482
- 西南大學甘霖/黃進團隊 AFM: 在動態共軛結構調控的雙色室溫磷光自修復彈性體構建及其光學加密防偽應用取得新進展 2025-06-25
- 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 Macromolecules:自修復抗溶脹寬溫域應用的離子導電水凝膠 2025-06-17
- 廣西大學趙輝課題組 CEJ 綜述:高強度自修復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進展 - 機械強度與修復效率的平衡 2025-06-12
- 香港城市大學胡金蓮教授課題組 AHM:革新“仿生皮膚”汗液傳感器 - 突破性健康監測設備的新紀元 2024-12-25
- 武培怡教授團隊《Adv. Sci.》: 受揉面啟發 - 定制多功能仿生皮膚 2022-03-23
- 多倫多大學劉新宇教授團隊《AFM》:新型抗極寒粘貼離子導電水凝膠仿生皮膚助力可穿戴傳感和軟體機械人 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