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柔性電子可在人體皮膚表面實現穿戴式實時信號采集和處理,已成為運動健康管理、疾病診斷監護、環境監測、人機智能交互等領域變革式的科學技術及各個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柔性自供能多功能傳感系統是可穿戴電子非常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盡管自供能集成器件得到了廣泛關注,但是具有良好柔性、輕量化、適應性好的傳感系統依然被迫切需求。化學勢能廣泛存在于自發的擴散過程,例如:離子擴散、電荷擴散等,非常有希望應用于自供能可穿戴電子系統。近年來的研究雖然已經實現了對化學勢能的收集,但是如何與柔性可穿戴傳感結合,實現快速有效的驅動系統工作仍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
針對上述需求,中科院納米所張珽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新型基于化學勢能作用的濕度驅動自供能柔性多功能傳感系統。該自供能傳感系統對濕度和壓力均具有高的靈敏度,可以為人的生理信號提供實時的監測。
圖1. 濕度驅動的柔性自供能傳感系統用于人體生理信號監測的示意圖。
多巴胺(DA)的是一種重要的人類激素和神經遞質,它的聚合是一個復雜的氧化還原過程,包括鄰苯二酚和鄰醌結構的可逆轉換。基于不對稱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4V 30s 85%RH)可以在電極之間的聚多巴胺(PDA)薄膜上構建梯度分布的鄰苯二酚和鄰醌結構,通過此極化處理實現了在PDA薄膜上羥基的梯度分布,為利用環境濕度獲取化學勢能進行發電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團隊將聚多巴胺功能化墨水直接噴印在印有雙螺旋電極的柔性PET襯底上。由于溶劑(水)的快速蒸發,得到的PDA薄膜具有多孔的結構(~1 μm),促進了器件對環境水分的快速捕獲和PDA內部的質子解離,釋放梯度分布的H+,產生開路電壓達到0.52 V,短路電流密度 3.1 mA cm-2。
圖2. a. 高濕度環境下極化處理PDA示意圖。b. 極化后的g-PDA柔性自供能器件示意圖。1電極為施加極化電壓的陽極,2電極為陰極。c.靠近1和2電極區域的PDA薄膜紅外譜圖。d. 靠近1和2電極區域的PDA薄膜表面C元素高分辨XPS譜圖。
圖3. a. g-PDA柔性自供能器件在ΔRH分別為30%, 50%, 70%,和 90%時產生的開路電壓信號。b. g-PDA自供能器件在不同外接電阻下的有效輸出功率(ΔRH=90%)。c. g-PDA自供能器件對濕氣的響應和恢復時間(ΔRH=50%)。d. g-PDA自供能器件在恒定ΔRH=50%條件下的開路電壓信號。
結合本課題組前期工作(Adv. Mater. 2014, 26, 1336–1342),在上述濕氣驅動的g-PDA自供能器件背面組裝上有微納結構的高靈敏柔性壓力傳感器,并與之串聯構成自供能壓力傳感系統。該自供能傳感系統既可以對環境濕度的快速響應,也可以在納米發電機的驅動下對壓力進行靈敏感知,實現對人的生理信號(呼吸、脈搏等)的監測,為未來自供能傳感系統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4. a.自供能傳感系統貼附于腕部的光學照片。b.自供能傳感系統的實時電流信號,濕度由人吹氣提供,測試連接AB端。c.自供能傳感系統監測呼吸。d-e.c圖中時間-電流曲線的傅里葉變換信號。
以上相關成果發表在Nano Letters上(DOI:10.1021/acs.nanolett.9b02081)。論文第一作者是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博士生李連輝,納米所趙志剛研究團隊在材料表征方面參與合作,通訊作者為張珽研究員。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nanolett.9b02081
- 西安交大張志成教授團隊 Adv. Mater.: 在柔性壓電聚合物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5-04-23
- 華工郭建華、蔣興華團隊 CEJ:具有優異吸波性能和紅外/微波刺激響應形狀記憶功能的自修復型FCIP/RGO/PUU柔性復合材料 2025-04-20
- 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課題組招收博士生(2025年入學)、師資博士后等 - 材料學、化學、高分子、物理、生物學、紡織與纖維、金屬、計算模擬、電子信息等 2025-04-17
- 中北大學王智教授團隊 CEJ: 通過動態交聯和大量氫鍵制備高性能易降解和可回收熱固性聚氨酯應用于泡沫傳感器 2025-05-06
- 廈大廖新勤 AFM 后又發 AM : 章魚觸手啟發的邊緣智能觸摸意圖識別的傳感器內自適應積分 2025-05-03
- 廈門大學廖新勤 AFM:基于梯度超表面結構的事件驅動觸覺傳感器用于自適應抓取 2025-04-28
- 北京化工大學楊丹教授 Nano Energy:基于強界面結合力的自供電整體自愈合介電彈性體致動器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