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包含無數個組成復雜、結構精密的各類型“機器”,從大河山川到一草一木直至細胞病毒,都離不開各個元器件的協調配合進而實現能量傳輸等特定功能。在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中,為適應復雜的生存環境,生命體逐漸具備感知環境變化并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師法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依賴并伴隨著人們對于自然界探索和認知的深入,受到肌動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啟發,以輪烷和索烴為代表的分子機器憑借其小尺寸、高效率運作、獨特的自適應性、分子柔性、有機組裝等特性在能量儲運、材料科學、生物醫藥、仿生學等領域的發展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分子機器的出現是化學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借助超分子作用力對分子級別元器件的精準控制,科學家們成功制備了分子馬達、分子電梯、分子車、人造肌肉、迷你芯片、分子機器人等等由分子尺度的物質構成且能行使某種加工功能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行為的人工分子機器。其中,超分子大環化合物是構筑分子機器的一類重要組成單元,而新型大環化合物及其功能組裝體的發展、構筑和應用研究為分子器件的未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受到了全球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和研究。
醫療產業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靶向藥物遞送體系和個性診療一體化的發展,正在為解決人們日益豐富且增長的醫療要求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基于模塊化組裝策略構筑的動態可逆超分子納米閥門巧妙地實現了腫瘤微環境和多重外界刺激調控的智能靶向給藥,將定向、定時、定量的安全精準的高效給藥治療逐漸變為可能。
近日,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納微構筑化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楊英威教授團隊在Cell旗下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發表了題為“Stimuli-Respon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s Based on Supramolecular Nanovalves”的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基于廣義超分子納米閥門調控的雜化給藥體系在多模式癌癥治療和抗菌等重要生物醫學領域中的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主要包括:(1) 在以介孔硅(MSNs)和金屬有機骨架(MOFs)為代表的固態多孔材料表面安裝有基于準輪烷基超分子閥門的有機-無機雜化藥物控釋系統;(2) 基于兩親性超分子主客體復合物自組裝形成的新型載藥超分子囊泡;(3) 其他代表性超分子作用力調控的可控靶向釋藥體系,如超分子聚合物納米粒子等。特定的功能基元可通過非共價鍵作用力以間接、可逆的分子離子識別形式結合成為復雜有序的超分子組裝體,并且可以在外界環境條件變化時(如pH、陰陽離子、溫度、光、磁場、氧化還原、競爭刺激等單一或多種條件刺激下)發生可逆的組裝與解組裝。利用超分子組裝體這種特殊刺激響應性,科學家們有針對性地構筑出智能超分子靶向給藥平臺,大大降低了藥物的前釋放并增加了藥物治療過程的可控性和安全性,為未來的超分子診療和治療方法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首先介紹了安裝有準輪烷基超分子納米閥門的MSNs和MOFs固態多孔載體類有機-無機雜化多功能靶向給藥系統,可實現在特定病理環境下的可控釋藥并提高了治療效率。MSNs和MOFs是研究最為廣泛的兩類代表性硬質藥物載體,其中,MSNs憑借其自身優異的性能(例如:極低的細胞毒性、規則可調的孔道結構、尺寸形貌可控性、良好的穩定性和表面易于修飾等)加之良好的抗微生物侵蝕能力以及剛性的骨架結構可以有效地防止包封的藥物分子在酶作用下發生降解或者在復雜的生理條件下發生變性,而成為最早被研究的無機載體。安裝于其表面孔道周圍的、通過超分子大環芳烴和客體基元之間特異性主客體作用形成的準輪烷可作為超分子納米閥門,在模擬的以及真實的腫瘤微環境下,對多種內源和外在刺激進行響應,實現靶向的藥物控制釋放。該類超分子給藥體系通常表現出極低的藥物前釋放和良好的多重刺激響應性,在腫瘤抑制和癌癥治療上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MOFs作為一種新型的由金屬離子/離子簇連接有機配體而成的雜化多孔材料自被合成以來就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截止目前MOFs基材料從載藥體系到多功能多模態癌癥治療領域中的可行性已經被初步證實,憑借優異的孔道結構、高比表面積、功能的多樣性以及逐步改善的生物相容性,各類基于不同MOFs材料的復合結構如聚合物包覆的MOFs、磁性殼核MOFs、其他殼核結構的MOFs以及其他基于MOFs的多功能診療體系在疾病可控治療中已經初步建立并逐步發展。這類材料為解決癌癥治療中的不可控性開辟了新的途徑,成為極具發展前景的雜化材料之一。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超分子組裝體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基于主客體識別的兩親性超分子結構在特定條件下自發組裝形成的超分子囊泡、以及其他各類受超分子作用力調控形成的組裝體如聚合物納米粒子等廣義超分子納米閥門系統被相繼研究并報道。這類新興的藥物遞送系統結合了超分子作用力的可逆性、超分子囊泡獨特的空腔結構和其他組裝體豐富的藥物分子識別位點,在藥物裝載量、刺激響應性釋放、生物相容性等方面性能優良;特別是結合了病理環境的復雜性,在疾病治療中表現出可觀的實驗結果。這種豐富多樣化的診療平臺為藥物運輸和癌癥治療等生物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決策略。
綜上所述,智能超分子門控的靶向藥物遞送體系突破了傳統化學藥物治療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傳統化療在癌癥治療上對健康組織帶來的損傷,有望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盡管如此,在應對復雜的病理環境,超分子納米閥門類靶向給藥體系的性能優化依然成為臨床治療發展的重中之重,關于載藥體系生物穩定性、安全性、體內分布和代謝途徑等等的系統研究迫在眉睫,而考察和評價其在不同層面的作用和治療效果并逐步走向臨床尚需時日。該綜述論文總結了近年來以靶向可控藥物遞送為目標的超分子門控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以期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臨床工作者參與其中,共同為超分子癌癥診療體系在生物醫藥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Matter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本碩博連讀研究生李政。
文章信息:Li, Z.; Song, N.; Yang, Y.-W.* Stimuli-Respon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s Based on Supramolecular Nanovalves. Matter 2019, 1, 345–368. DOI: 10.1016/j.matt.2019.05.019.
- 南京大學李承輝/金鐘 Angew.:新型金屬超分子聚合物作為人工界面層助力液態鋰金屬電池性能新突破! 2025-06-29
- 吉林大學姜世梅教授團隊 JACS:基于超分子-共價協同策略構筑高性能單組分膠黏劑 2025-06-29
- 西北師大王榮民教授Macromolecules:“Graft from”RAFT和超分子主客體化學制備聚(香草醛)抗微生物納米環 2025-06-11
- 山東大學崔基煒教授團隊 ACS Nano: 硬度可調的聚乙二醇納米顆粒調節納米-生物相互作用,增強靶向藥物遞送 2025-06-12
- 浙大周民教授團隊 Bioact. Mater.:微藻藥物遞送系統"降尿酸-抗炎-消化系統保護"三位一體協同用于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 2025-06-04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
- 河北工大邢成芬課題組《Nano Lett.》:基于近紅外光響應共軛聚合物納米粒子的免疫激活抗真菌策略 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