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30年:期待原創性成果
2008-12-16 來源:科學時報
關鍵詞:
一個顯著特征標志著中國科學30年的發展主線:逐漸從模仿和跟蹤向自主創新過渡。而30年的實踐也表明,基礎研究的地基作用與我國科技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息息相關。
從更為人本的視角看來,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年輕一代研究人員正在更多地將科研視為一個平凡的職業,而研究的著眼點也更多地從興趣和好奇轉為結合國家和社會需求以及對具體問題的解決。這使基礎研究的影子變得幾乎無處不在。
隨著科學界、中央政府乃至全社會對基礎研究重要性認識的加深,基礎研究也逐漸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
在跟蹤和創新之間
今年4月,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張先恩談及30年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現狀時說,總體而言,近30年我國科學研究活動大部分時間是在跟蹤和追趕,目前進入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主要還是跟蹤!敝袊茖W院院士、土壤地理與土地資源學家孫鴻烈說,“個別學科或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始應用基礎科學知識,解決中國的某個實際問題。因為國情不一樣,能解決些自己的具體問題也代表著創造性。闡明某一新規律,創建一個新的理論,都是基礎研究做的事情,這方面我們還沒有重大突破,如果我們在這方面有重大創新的話,或許就會獲諾貝爾獎!
今年11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稱,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科研實力逐步增強,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差距明顯縮小,局部已形成優勢;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基礎上有很大進步。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07年全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
“但總的來說,30年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的發展還只是量變,并沒有發生‘質變’!北本┐髮W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說,“如果要給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從跟蹤研究到自主創新之間劃條界限的話,我認為目前還劃不出來。30年來,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積累還不夠,我們還沒有取得真正的創新成果,尤其是原創性成果!
讓創新的步子更穩健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高速增長伴隨而來的問題也逐漸凸顯,怎樣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許多瓶頸問題急需從深層次上探求內在的科學規律,急需從科技的角度提出破解的思路與方法。
“1998年,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啟動。當時很有意思,有的部委提意見,說這是在弄概念,圈錢!眹易匀豢茖W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姚建年說,“但過了兩年,情況變了,我們國家對創新的認識空前提高,整個國家都在提倡創新型國家建設了,提倡自主創新。從居民、研究人員到中央領導對基礎研究的認識和重視有很大改變。”
1997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提出,“對于自由探索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面向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科學研究主要通過規劃、計劃的實施去推動”。根據這次會議精神,原國家科委組織制定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以此為標志,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的“973”計劃正式啟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蔚藍)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