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廳長批高校學術八問題:大學越來越不像學術單位
2008-12-18 來源:科學網
關鍵詞:
12月16日,山東省教育廳在官方網站摘要刊登了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在近日召開的山東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論壇上的發言。作為山東省的最高教育主官,齊濤廳長認為,當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學術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存在學術底線失守、學術從業人員的世俗化、學術研究“大躍進”現象等八個問題。
齊濤廳長認為,第一個是統一的職稱評審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不相吻合,職稱評審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
他認為,職稱評審的最終趨勢應該是多元化,不同學校的教授實際學術水平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在評審、待遇等各個方面有所體現。
第二個問題是學術評價的非學術化傾向。
他認為學術評價非學術化有三個表現:
第一個表現是新一輪的量化。他說,上世紀80年代的量化表現形式是不看內容,只要有鉛字就算成果。現在新一輪的量化和過去相比,只是形式的不同,理工科以是不是SCI或EI、文科以是不是核心期刊為衡量標準,以獲獎、項目的數量為衡量標準。新的量化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導向的問題。
第二個表現是學術評價行政化。他指出:“現在社會上似乎認為,學術職務、行政職務高就等同于學術水平高,這有情可原,但在大學中卻不應當有此認識,有的大學規定評定二級崗須是全國性學術團體的負責人,這實在太不應該了。”
第三個表現是“一刀切”。一是評價標準“一刀切”,特點不同的學科使用相同的衡量標準。二是學術論文概念界定“一刀切”,學術和文化不分,只要是文章、只要是學術期刊發表的就劃歸學術論文,學術文章、理論文章、文化文章、普及文章分類不清楚,都屬于學術論文。三是身份要求“一刀切”,“唯學歷”、“唯身份”,所有的高校都在引進博士,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在追求教師中博士的比例、某某稱號教師的數量。“這導致了一些具備學術潛質或自學成才的不具備那些條件的人才被完全堵在了門外,華羅庚的故事幾成絕響。”
他認為第三個問題是學術底線在一些區域的失守,表現為學術道德的喪失、學術規范的缺失和學術創新的薄弱。齊濤說:“抄襲現象越來越嚴重,從做學問的角度,抄襲就是剽竊、掠奪別人的精神成果。很多人對這種現象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一篇文章里面沒有幾句是屬于自己的話,甚至通篇都是剪切粘貼別人的內容。”齊濤說,學術文章太少,學術專著寥寥無幾,找本有學術含量、原創性的、真正的學術著作很難。
第四個問題是學術從業人員的世俗化。齊濤痛斥學術從業人員追逐職務、金錢、榮譽、地位,當包工頭,當權威,當霸主的現象屢見不鮮。“板凳寧坐十年冷”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齊濤提出的第五個問題是學術評審的異化。有些評獎甚至都成為鬧劇了。
第六個問題是學術研究的“大躍進”現象。他說,所謂學術研究的大躍進有兩個表現,一是全員學術,不論是什么類型的教師,什么類型的人員都要求學術工作量的考核,甚至對在讀的研究生也要求發表論文的數量,從而造成一種假繁榮;再就是人人都架上“小高爐”,大煉鋼鐵。許多人不甘為人下,不甘做助手,不甘做一般作者,至于自己的“小高爐”中煉出的鐵能有何用,就不去管了。齊濤質問:“在這種背景下,發表的論文數量不斷攀升,甚至躍居榜首,是喜還是憂?”
第七個問題是人員結構的不平衡性。一個學科、一個單位,教授是不是越多越好,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最后一個問題是一些大學越來越不像學術單位。
齊濤說:“在目前這個轉型期,雖然責任不在某一個具體的方面,但我們應該牢牢樹立大學的學術本位意識,等將來有一天可以全面回歸大學本來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大學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現在也要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一些真正做學問、做研究的人,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遠離考核,遠離評審,給他做研究需要的條件。”齊濤說,“養士,可能更有助于保留大學的根本。”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蔚藍)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