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憲:化學大家的幸福哲學
2009-01-09 來源:新華網
關鍵詞:
“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1946年,徐光憲和高小霞都考取“自費公派”留學美國的名額。所謂“自費公派”是指可用180美元購買1800美元的官價外匯。他從親戚家借來的10兩黃金(當時相當于350美元),僅夠支付一個人的留學費用和一張三等艙船票,最終成行的只有徐光憲一人。
在圣路易城華盛頓大學化工系研究院攻讀半年后,徐光憲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主修量子化學,并獲“校聘助教”獎學金。
在這里,他仍然每年都考第一名,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獲得了博士學位,并先后當選美國PhiLamdaUpsilon榮譽化學會會員和SigmaXi榮譽科學會會員,迎來學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畢業后,他可以留校做講師,也可以到芝加哥大學做博士后。這些都是連美國人也十分艷羨的榮譽和機會。這期間,妻子高小霞也來到美國紐約大學半工半讀。
1949年,徐光憲欣喜地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一些進步的中國留學生們組織假借同學結婚的名義,租借國際學生公寓的室內籃球場,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有七八十人出席。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或許我還會在美國多待一段時間。”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不久后,錢學森回國受到阻撓,美國總統已提出法案,不許中國留美學生回國,讓他們全體加入美籍。這使徐光憲感到:“再不回去,也許就要一直住在別人的國家里了。”
當時,高小霞尚未取得博士學位,但夫妻倆商量:“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于是,高小霞斷然放棄學位。
1951年4月15日,徐光憲夫婦以華僑探親的名義獲得簽證,登上了“戈登將軍號”郵輪。這是后來“禁止中國留美學生歸國”法案正式生效前,駛往中國的倒數第三艘郵輪。
“享受在科研中克服困難的快樂”
1951年,北京大學紅樓前的老槐樹郁郁蔥蔥。
經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好友唐敖慶(后任吉林大學校長,有“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之稱)介紹,徐光憲夫婦雙雙到北大化學系執教,一教就是半多個世紀。“那時,人心很團結,能在工作中體會到共同的樂趣。”盡管國內的科研條件與美國相比可謂天壤之別,但大家的工作熱情很高。
徐光憲開授《物理化學》、《核物理導論》等課程,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放射化學人才;他所編寫的《物質結構》一書,曾獲國家優秀教材特等獎,在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里是該課程全國唯一的統編教材,影響了幾代人;因國家需要,他多次變更研究方向,先后致力于量子化學、放射化學、配位化學和萃取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杰出成就。而他轟動世界的事業巔峰,則與“稀土工業”密不可分。
現代人日常使用的電視機、照相機、手機、計算機中都少不了稀土元素,在軍事設備中它更是不可或缺。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但過去生產技術掌握在國外少數廠商手中,中國長期以來只能向外國出口稀土礦,然后再進口稀土制品。
1972年,北大化學系接到緊急軍工任務——分離稀土元素中性質最相近的“孿生兄弟”鐠和釹,徐光憲和同事們接下了這項任務。為此,他奉獻了整整三十年光陰。他所創立并不斷改進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及其工藝,令高純度稀土產品的生產成本下降了四分之三,使中國生產的單一高純度稀土產品至今占世界產量的九成以上,每年為國家增收數億元,國際稀土界紛紛驚呼“ChinaImpact(中國沖擊)”。為此,徐光憲被稱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做學問,一定會碰到許多困難。但是,我覺得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一件快樂的事,甚至超過事后獲得任何榮譽的快樂。”談起學習和科研的秘訣,徐光憲認為,要享受其中。“藝術家常香玉說過一句話,‘戲比天大’,這是一種高度敬業的精神。對我們教師來講,就是‘上課比天大,科研比天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徐光憲和留學生朋友們一起興高采烈地到紐約中央公園野餐慶祝,有人還特意做了塊“勝利酒家”的牌子放在中間。
1948年,徐光憲與夫人高小霞在美國留影。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龍翔)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