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的不斷發展,塑料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標志,與我們的生活時刻相伴,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電子、醫療等等,都已高度依賴塑料。但是不可否認,塑料已經并且正在帶來全球化嚴重環境問題。它到底是最偉大的發明,還是最糟糕的發明?
6月3日,由中國化學會、德國化學會、日本化學會和英國皇家化學會及基金資助機構共同組織的第八屆化學科學與社會高峰論壇(CS3),正式發布會議成果白皮書《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塑料》英文版(Science to enable sustainable plastics),努力通過全球化學家的智慧描繪一張塑料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圖。
白皮書指出,當前迫切需要技術解決方案,以確保在將來,塑料能夠在保留性能的同時,在整個使用壽命期間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而化學將在提供解決方案中發揮核心作用。化學將是理解塑料對環境產生影響并減輕環境影響的關鍵。化學可以幫助開發有效的塑料回收方法。從長遠來看,化學同時可以創造出對環境友好的塑料替代品,這些替代品更易于回收,進入環境后能夠更快降解,且趨于無害。
白皮書提出四點未來科研挑戰,以解決當前面臨的塑料問題:
1. 理解塑料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影響。我們需要一整套技術和評估工具來改善整個塑料生命周期中的可持續性,從獲取原材料和制造塑料,到更好的回收利用和處置的選擇,以及全面了解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分析方法和預測模型將是理解當前環境中的微米和納米塑料結構、性質和行為的關鍵。
2. 開發可持續的新型塑料。新型塑料的設計從開始階段,就必須考慮循環經濟。這意味著設計時就應采用在生產、加工和回收時對環境負面影響最小的聚合物結構。
3. 閉環塑料回收。我們需要全面提高回收效率,包括將混合物和復合材料分離成單一的純聚合物,以實現“化學回收”,也就是將聚合物分解成較小的分子以備將來使用。
4. 理解并控制塑料降解。我們不僅需要停止向環境中丟棄廢塑料,更需要重點開發可回收利用和環境可降解的塑料產品,以便在多次重復使用或回收后可以將它們降解為無毒的生物化學物質。塑料的標簽標準也需要提高,并確保諸如“可堆肥”、“可生物降解”、“可降解聚合物”等術語的準確性和標準化。
參加本屆CS3高峰論壇的中方科學家: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王獻紅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張軍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黃正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嚴昌榮研究員、北京大學呂華研究員。
獲取第八屆化學科學與社會高峰論壇白皮書(英文版),可通過:
1. 在線閱讀:訪問中國化學會云圖書館:http://www.chemsoc.org.cn/library/books/
2. 下載閱讀:http://www.chemsoc.org.cn/international/CS3/
- 第八屆化學科學與社會高峰論壇白皮書《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塑料》中文版發布 2020-11-26
- 41位中美華裔學者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 2011-01-13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張卡卡課題組 Nat. Commun.: 室溫磷光透明木材 - 可持續發展的新功能材料 2025-01-26
- 武漢大學鄧紅兵教授團隊《Nano Lett.》:面向可持續發展未來的甲殼素/殼聚糖納米纖維 - 從層級結構調控到功能化應用 2024-09-12
- 東華大學武培怡/侯磊團隊 ACS Nano:可食用結構色塑料 2025-06-27
- 上海交大申濤團隊/陳向洋團隊 Angew:光電協同助力聚苯乙烯塑料發散性升級回收 202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