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吉德
“教授”的稱謂代表著身份,更代表著學識和休養。在如今的很多高校,若不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是很難評上教授職稱的,所以“教授”二字總是比較醒目。在政界,有些官員為了顯示自己有別于“上午輪子轉、中午盤子轉、晚上裙子轉、夜里骰子轉”的貪官污吏之流,便設法弄個兼職教授或者客座教授頭銜,是謂“紅頂教授”;在娛樂圈,有些明星為了顯示自己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繡花枕頭”,也設法弄個教授職稱,是謂“娛樂教授”。人們如此看重教授,就因為教授的光環確實很誘人。借用莎士比亞名劇《雅典的泰門》中的臺詞,就是它可以使“丑的變成美的”(當上教授風光無限),“卑賤變成尊貴”(當上教授感覺高人一等),“老人變成少年”(當上教授心情愉快,感覺年輕許多),“懦夫變成勇士”(當上教授就有膽量、更有資格四處出擊)。
然而,同樣是教授,其含金量卻千差萬別。有的教授學富五車;有的教授只會制造文字垃圾;有的教授講起課來旁征博引,激情飛揚,座無虛席;有的教授講起課來像《圍城》中丟了講稿的方鴻漸一樣大麻、梅毒地亂侃一通……
教授含金量千差萬別的原因非常復雜,有的是時代差異造成的。僅以博士為例:前些年,博士是時代的寵兒、高校的驕子,有的高校在引進人才時明文規定,只要有博士學位,就可以直升教授職稱;而如今,博士畢業必須任兩年講師和5年副教授,才有資格參評教授。同樣是博士,以前可以是教授,現在只能是講師,可想而知,現在的教授含金量比以前要高出多少。
有的是地域差異造成的。有的地方教授評審條件相當高,比如有的省份規定,要在權威刊物甚至一級刊物上發表多少篇有創見的學術論文,要主持國家項目或省部級重點項目并通過鑒定,要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教學科研獎,要被列入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如此等等;而有的省份教授評審條件卻相當低,甚至出現過靠一本書評上5個教授的笑話;有的省份還提出了“告別講師”的戰略口號。地域差異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定編定崗,也就是根據崗位來設置教授名額。這樣一來必然產生一種怪現象:在一些高手如云的學校,縱然你達到教授評審資格,但如果沒有教授名額,也只能干著急;而在一些水平不高的學校,由于有教授名額,盡管條件有些不足,也可能戴上教授的桂冠。
其實,時代和地域差異只是大的因素,在同一時代的同一地域也存在著教授含金量的差別。此時,我突發奇想,既然律師資格證、四六級英語證可以定期舉行全國聯考,為何不可以就相關學科的教授資格證定期舉行全國聯考?如果這樣,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必須取得教授資格證才能上崗,多么公平!
前面所說的都是在教授評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已經當上教授的人來說,同樣存在著含金量差別的問題。有的人評上教授后繼續努力,碩果累累。有的人評上教授后以為功成名就,就走出書齋,或者經常來往于全國各地,頻頻出現在答辯、評獎等各種場合,成為所謂的“飛天教授”;或者辦輔導班、編叢書,成為所謂的“圈錢教授”。有的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任務,甚至“傍”起學生:讓學生在發表論文時同時署上自己的大名。多么滑稽!
智力有高低,見識有多寡,毅力有強弱,態度有正誤,要求所有教授的含金量完全相同,好比要求五個手指同樣長一樣不現實;但如果含金量差別過大,好比五個手指有的過長有的過短一樣,則不正常了。這就提醒人們,你如果遇到教授,一定不要輕易就肅然起敬,因為你遇到的可能是一位頭頂光圈而腹中空空的“草包教授”!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