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材的“三C理論”
問:您是文革期間上的大學,好多人在大學里并沒有學到多少東西,您怎么過來的?
楊玉良:我初中只讀了一年書,就下鄉6年。在我最想讀書、最有創造力的時候,我沒有機會,我們是不幸的一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時整個教育陷入混亂,我也沒有受多少老的教育方式的束縛,受到的不良影響小,這對我來說又是幸運的。對于好學的人來說,這是件好事。當然,前提是好學。
問:在化學家里,您的物理、數學、生物等學科的知識也很豐富,如何做到這一點?
楊玉良:應該說我比較重視基礎。我還有幸成為復旦大學物理系的兼職教授,這得益于大學時的興趣,靠自學,由此也養成了我的一套學習模式。
問:我對這套學習模式很好奇?
楊玉良:比如學一門課,我至少找來三個版本的教材比較著看:兩本國內、一本國外,比較學習可以汲取每本書的最精華部分。再如,看一本書先從框架入手,如同看房子,先看看門窗朝向、進出通道,再進去細看房間,就不大會迷路,知道它在整個學科知識架構網上處于什么位置,為今后的融會貫通打下基礎。還比如,我上大學時有個習慣:內容看懂了,不盲目地做太多的習題,尤其是同一概念下的同類型習題。
問:理工科不是很強調練習的重要性嗎?
楊玉良:我進大學時已經24歲了,再按部就班地學,那得學到什么時候(大笑)?我學習的過程有點類似中國經濟,雖然有些不平衡,但總歸是要加快發展的。我的邏輯是:學一門知識,把握了精髓、搭起了框架,就等于繪制了導航圖,可能對細節你并不稔熟,但一旦需要,隨時可以翻出來研究,同樣能解決問題。這叫急學現用,但決不浮光掠影。
問:您對青年人成材的品質要求是什么?
楊玉良:我總結出一個“三C理論”,青年人成材應有自信心(confidence)、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做任何事,首先要有自信,沒有這個什么都完了。楊振寧先生曾說過,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也許不是得諾貝爾獎,而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一個看法――中國人不如外國人的看法。其次,很多你認為正確的觀點是需要你去為之辯護的,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不行。最后一點是合作能力。現在,大部分的科學問題都離不開團隊的合作,合作能力自然十分重要。特別要強調的是,合作者是平等的,哪怕是自己的博士生,彼此也是合作關系,不存在誰為誰打工。
- 復旦大學教授楊玉良院士:古籍保護須解“卡腦子”問題 2019-10-24
- 楊玉良院士、史安昌教授、王振綱教授做客中科院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2016-05-03
- 楊玉良卸任復旦校長投身古籍保護 系高分子化學物理博士 2014-11-07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期刊創新獎開放提名 2021-11-10
- 2020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出爐 | 化學、材料科學 2020-11-19
- 多個維度評選全球300多萬材料科學家中的TOP20,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20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