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以數字模型設計為基礎,通過軟件與數控系統將材料按照擠壓、燒結、熔融、光固化、噴射等方式逐層堆積,實現復雜及可定制化結構的構建。由于3D打印結構是靜止的,缺乏功能性及自適應能力,因此在智能結構及器件應用上存在諸多限制。自2013年4D打印概念被首次提出后,4D打印技術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4D打印技術是在3D打印技術基礎上引入了時間作為第四個維度,實現了3D打印結構在外界刺激(如熱、電、磁、光,濕度等)下,其形狀、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發生特定的轉變。4D打印技術的成型方法包括立體光刻成型技術(SLA)、數字光處理技術(DLP)、熔融沉積技術(FDM)、聚合物噴射技術(Polyjet)及直寫打印技術(DIW)等。與其他幾種打印技術方法相比,直寫打印技術具有可打印材料種類廣泛,打印裝置開放等優勢。基于直寫打印技術的4D打印材料及結構,展示出了在智能驅動、電子、生物、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價值。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在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Direct Ink Writing Based 4D Printing of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回顧了直寫4D打印技術的發展歷史,從材料的角度重點介紹了直寫4D打印技術的研究進展。直寫4D打印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一是直接打印可變形材料,包括形狀記憶聚合物、水凝膠及液晶彈性體等材料。二是在直寫打印過程中預置應力分布、材料分布,實現打印結構在特定激勵下釋放應力,完成主動變形行為。文章概述了基于不同類型材料、不同打印策略、不同驅動方法的直寫4D打印材料及可變形結構,并詳細討論了直寫4D打印結構的多功能性,及其在電子、生物醫學與軟體機器人等領域上的潛在應用。
圖:直寫4D打印技術用于不同種類材料的打印,實現直寫4D打印結構在不同外界刺激下的形狀與功能的轉變,應用于電子、生物醫學與軟體機器人等領域
綜述對直寫4D打印技術進行展望,未來將在可變形材料的研發,4D打印結構多功能性的拓展,以及直寫打印裝置的改進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此外,在多材料打印過程中通過在特定位置,設計不同的材料密度,預置不同的內應力,將簡化多功能材料直寫4D打印的制備過程,豐富4D打印結構的變形模式。建立精確預測打印結構變化的數學模型,將對直寫4D打印結構實現更為復雜的形狀變化提供理論指導。隨著直寫4D打印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材料的結構/功能豐富,結合設計/模擬方法,將滿足包括軟體機器人、智能器件、生物醫用、電子等諸多領域的應用需求。該綜述近期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博士生萬雪是文章的第一作者,冷勁松教授是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
全文鏈接:http://dx.doi.org/10.1002/advs.202001000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