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各種動態響應行為,包括粘附,修復,生長和增強等使各種生物能更好的適應周圍的環境。例如,海參為了自我保護會改變其自身內表皮強度(最高可達50 MPa)。動物的肌肉通過反復的運動而出現自主生長和增強。當前,大多數研究集中在開發這些具有類似自然生命特性的柔軟合成材料。然而,具有自發響應能力的硬質材料研究是一個挑戰,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比如,使用保溫材料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減小建筑能量流失、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然而,幾個典型的性能衰退因素,比如裂縫和滲漏是所有這類材料常見的質量問題。它們帶來的隱患眾所周知,特點在于難于預防和探測,同時后期維護費用昂貴,甚至無法修復。
針對材料自我保護和環境響應的自發修復能力,江漢大學曹一平副教授和朱超副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室溫下可自生長的動態共價鍵策略,構建了一種空氣/水觸發的自修復和自生長的仿生智能層狀復合材料。研究人員通過將適應性強且可生長的鄰苯三酚(PG)-硼砂(borax)動態共價鍵整合到聚丙烯酰胺(PAAm)-粘土(clay)網絡中,在空氣/水的刺激下,該材料可展現出優異的自粘性,自修復,自密封和再密封及再加工等特性。此外,該機制賦予了復合材料優異的室溫下自生長的能力,使其壓縮強度提高了4至10倍(最高達51 MPa)。
圖1 仿生材料的靈感和鞘翅結構示意圖
解析:輕質的甲蟲鞘翅具有不同的層狀結構(如圖c所示),包括由多酚和富含胺的化合物組成的外角質層,中表皮層和內表皮層(如圖a所示)。鞘翅,作為內部軟組織與外部環境間的堅硬屏障,在受損后通過環境中氧氣氧化作用可展現出優異的自我生長和自發修復的能力,這為開發智能輕質層狀復合材料提供了模型。
圖2 (a)PG保護策略和材料制備(b)空氣/水觸發的自修復概念和交聯化學
解析:作者首先采用Borax來保護強反應性的PG,然后與粘土(clay),丙烯酰胺等混合,再結合定向冷凍技術制備了仿生層狀復合材料。該材料在受損后,在空氣/水刺激下,受損部位Borax-PG復合物中的PG被解離釋放,在氧氣的作用下迅速的氧化為高活性的Purpurogallin,與從保護劑轉變為交聯劑的Borax進一步交聯固化,這種可生長的動態共價策略可實現材料的自發修復和自生長。
圖3復合材料結構和性能
解析:通過將自生長的動態共價策略與定向冷凍技術結合所制備的復合材料不僅表現出與甲蟲鞘翅相似的層狀結構(如圖3c-e),還賦予了復合材料自密封和自修復等性能。如圖3a-b顯示了新制備樣品和空氣中暴露2天后的圖片;圖3f-g顯示了潮濕空氣中樣品暴露72 h后表面可形成深色氧化膜;且斷開的樣品噴微量水后空氣中暴露20天后表面會自發生成厚度約為2 mm的保護膜。此外,復合材料還可粘附在潮濕的食指上。為了直觀地觀察界面粘附力,如圖3i所示,將復合材料切成薄片在潮濕空氣(95% rh)中短暫搖動可實現再組裝。更有趣的是,廢棄的復合材料隨意堆放在玻璃容器中,在通風的環境下存放10個月后,這些材料仍表現出自主的重組、塑形和黑化(圖3j)。
圖4 再密封網絡的結構及驗證
解析:作者研究了斷面自密封處的交聯情況。自密封后樣品的FT-IR光譜(紅線)中1315 cm-1處歸因于B–O–C鍵的不對稱拉伸。密封膜形成后,硼酸鹽(BO4-)特征性B–O鍵移至較低的波長(1082→1072 cm-1、790→778 cm-1),表明了硼酸鹽的配位交聯。因此,提出了一個密封膜的網絡結構模型(圖4b所示)。這種可逆和犧牲性的多硼酸酯和動態硼酸酯-多酚交聯可在材料破壞時重新構成。如圖(c)所示,樣品切成兩半后噴水重新粘合在潮濕空氣中暴露10分鐘后,形成密封膜(I和II)和裂縫處的粘性纖維(III,約4 mm),這種自我修復能力,進一步可視化了所提出機制的有效性。
圖5 熱泄漏和修復能力。
解析:作者對水作為粘合劑和商用粘合劑來對復合材料修復前后的隔熱性能進行了評估。如圖5a顯示了材料修復的過程。圖5b為修復后的材料照片,包括:用丙烯酸粘合的樣品;硅膠密封(ii);水修復的樣品(iii–v);和原始樣品(vi)。圖5c-e為原始材料、水密封和硅膠密封的材料的熱成像絕熱性能。圖5f中放大的水密封樣品(頂部)和硅膠做密封樣品的熱成像圖清晰的展現了水密封材料的優越性。圖5g展現了修復前后材料表面中心溫度差(|ΔT |)與時間的關系。這種水修復后的樣品(1.1g)可承受7公斤的重量(如圖5h右所示),在進一步加載破壞后,修復間隙保持完整(左下圖)。
圖6 智能復合材料的自生長和再加工性能。
解析:圖6a-d為經過不同濕度、溫度和時間處理的材料實物圖。圖6e-f為自增長12個月后軸向(e)和徑向抗壓強度(f)。圖6g顯示了完整材料(插圖1)軸向切割重新粘合(插圖2),再壓縮處理(插圖3)和自增長12個月后(插圖4)的壓縮應力-應變曲線。自增長后軸向強度(3→4)從11.2 MPa急劇增加到51.3 MPa。圖6h為該復合材料與已報道的多孔材料的密度-壓縮強度的Ashby圖。
以上成果發表在Acs Nano(DOI:10.1021/acsnano.0c02549),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為江漢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系和交叉學科研究院。該工作由碩士生貝中武、雷楊和呂銳在曹一平、朱超、蔡少君和趙東等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并得到了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的悉心指導。
該研究成果得到了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江漢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等項目資助。
全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2549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芬蘭坦佩雷大學郭洪爽博士 Adv. Mater.: 探索集體行為 - 從智能材料到仿生設計 2025-05-04
- 韓國KAIST應鄔彬、寧波材料所朱錦 Macromolecules:紅海星啟發的水下自愈材料突破 2025-04-29
- 吉林大學李洋課題組 AFM:通過離子液體陰離子-陽離子協同作用解鎖固體全疏光滑涂層的室溫自修復 2025-05-08
- 西工大朱光明教授團隊 Adv. Sci. 綜述:高強高韌自修復聚脲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 2025-04-22
- 北京化工大學楊丹教授 Nano Energy:基于強界面結合力的自供電整體自愈合介電彈性體致動器 2025-04-22
- 電子科大崔家喜教授團隊/武漢理工羅國強教授團隊 Adv. Mater.: 肌肉生長過程啟示的各向異性自生長水凝膠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