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圍表皮電生理學測量廣泛用于疾病診斷、生理監控、人機交互等。新興電子紋身與商業凝膠電極相比,可以實現無感穿戴,被認為下一代可穿戴技術。但是,現有技術制備電子紋身尺寸一般在厘米級,難以實施人體皮膚的大面積電生理測量。電子紋身從小面積擴展為大面積后面臨巨大的挑戰有長互連表皮連接線的信號干擾、曲面皮膚和平面器件的幾何沖突以及大面積制造。華中科技大學黃永安教授研究團隊和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魯南姝(NanshuLu)教授研究團隊為電子紋身大面積化提供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包括信號補償設計、近零應變的Cartan轉印方法和高效低成本的大面積制備方法。
大面積電子紋身貼附在皮膚上,使得其中的表皮電極和表皮連接線會同時采集到廣泛分布的生理信號(圖1),而表皮連接線的特征長度往往遠大于表皮電極,因此無法像小面積電子紋身那樣,忽略表皮連接線對電極信號的干擾——這是大面積電子紋身的第一個挑戰!人體皮膚是一個非可展曲面,致使大面積電子紋身在貼附過程中就出現褶皺、拉伸等破壞行為。這種現象造成電子器件“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是大面積電子紋身的第二個挑戰!此外,基于當前微電子光刻工藝制備的電子紋身隨著尺寸的增大,成本和時間快速增加,這是大面積電子紋身的第三個挑戰!
圖1 廣泛分布的電生理信號。插圖為大面積表皮電子貼附于手臂、胸部和頸部
最近,華中科技大學黃永安教授研究團隊和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魯南姝(Nanshu Lu)教授研究團隊針對電子紋身應用于人體大面積生理特性監測(圖一插圖)的面積約束,提出了大面積表皮連接線對電極信號的干擾、皮膚非可展的幾何特性、制造成本和效率等創新解決方案,成功實現了手勢識別,假肢控制,頸部肌電云圖和多通道心電等多項應用,該研究成果以“Electrically-compensated, tattoo-like electrodes for epidermal electrophysiolo gyat scale”為題,于10月23日發表于Science Advances。
不同于前人的集中參數模型,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電極-皮膚的分布參數電學模型,在該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推導了信號補償理論。為了證明該理論的可行性,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表皮電極和表皮連接線分別采集兩種特征迥異的生理信號——心電信號和肌電信號。將補償前后的信號與標準的心電信號對比,表明該理論能夠很好地消除表皮連接線所采集的生理電勢信號的干擾(圖2)。
圖2 信號補償理論及其實驗驗證方案
研究人員從數學領域擷取了Cartan展開的概念,把電子紋身設計成Cartan曲線,理論證明通過Cartan轉印可以把鏤空電子紋身轉印到任意非可展曲面,同時保證了電子紋身不發生軸向拉伸和面內彎曲,理論計算和仿真均表明:通過Cartan轉印得到的曲面電子器件的應變比常規轉印的應變小3~4個數量級,近乎為零(圖3)。Cartan轉印要求電子紋身呈鏤空網狀,這種特性不僅僅讓皮膚感受不到電子器件的力學約束,更能讓體內汗液和熱量順暢地排出(圖4)。此外,研究人員在低成本高效率的‘Cut-and-Paste’工藝基礎上,開發了適宜大面積鏤空電子紋身的整套工藝流程,避免了價格高昂的微電子工藝。
圖3 用于自然貼附的Cartan轉印原理及其相應的仿真
圖4 大面積電子紋身的自然貼附性能
得益于突破“電路信號補償-大面積制造-近零應變轉印”等瓶頸,研究人員展示了大面積電子紋身在未來數字健康、高精度人機交互等領域的成功應用(圖5)。英文字母手語識別、單詞字母連續識別和實時假肢控制等技術為殘障人士進行高性能人機自然交互提供可能;頸部肌電云圖采集有助于語音康復、吞咽功能評估、頸椎病監測等;多通道的心電監測可以反映心臟不同部位的狀況,實現心律不整、心悸等多種心臟疾病的監測。
圖5 大面積電子紋身的應用實例——手語識別、假肢控制、頸部肌電云圖
華中科技大學王攸華博士研究生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其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黃永安教授和魯南姝(Nanshu Lu)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其余作者包括尹浪、白云昭、劉思祎(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王柳(麻省理工學院)、周瑩、侯超、楊朝宇、吳昊、馬加冀、申曜鑫、鄧鵬飛、張樹昌、段堂健、李則含、任君暉、肖琳、尹周平教授。
原文鏈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3/eabd0996
- 杭師大黃又舉教授團隊 JACS:超低表面能界面微環境構筑大面積超晶格單層膜 2025-03-20
- 四川大學張興棟院士團隊王啟光/樊渝江 ACS Nano:益生菌膜囊泡錨定水凝膠用于大面積傷口的血管新生與修復 2025-01-21
- 蘇州大學張克勤教授、廖良生教授、卓明鵬副教授 Sci. Adv.: 用于高性能熱管理和高效電能輸出的大面積輻射調制熱電織物 2025-01-16
- 告別“電線纏身”時代 - 清華大學任天令教授團隊 Nat. Commun.:研發出可穿戴心電“電子紋身” 2025-04-08
- 東北師大湯慶鑫教授團隊、梁中翥團隊 AFM:一種新型超柔電子紋身傳感器 - 助力視障人群清晰識別紙張上手寫筆跡 2023-09-19
- 《Adv. Sci.》:用粘附性的導體材料實現電子器件在皮膚上的原位焊接 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