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柔性功能材料領域的發展使得生物電子器件獲得了類組織的力學特性,使得生物電子器件可以在醫學診療方面提供新的功能。然而,大部分現存的柔性電子器件是由平面工藝制備,難以與具有復雜三維結構的器官和組織形成完美集成的界面。近期,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徐立之教授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永安教授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3D Interfacing between Soft Electronic Tools and Complex Biological Tissues” 的綜述文章,對柔性電子-復雜生物組織三維界面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詳細討論。文章從柔性材料的選取和器官表面,器官內部,以及組織、細胞等不同層面上對生物電子界面的設計思路進行了綜述,并對其未來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對于柔性電子而言,可選取的柔性材料涵蓋了無機,有機以及復合材料。雖然硅等無機材料具有極為突出的電學特性,且已有成熟的制造方法,但其剛性和脆性的特點則需要利用額外的結構設計來適應器件在使用中的形變。其中,納米結構,包括納米粒子組裝體,納米薄膜和納米線,被廣泛應用。另一方面,PEDOT:PSS,PPy, P3HT等有機聚合物電子材料具有天然的拉伸適應性,從而在多數需要經受形變的電子器件中被采用。更進一步地,復合材料將CNT,金屬納米線,納米粒子等導電物質分散在PDMS,PU等彈性體基質中,從而獲得更加廣泛的材料選擇。
圖1 適用于柔性生物電子的無機材料
構建與復雜器官表面共形的三維界面:大腦和心臟等器官具有復雜不可展的三維表面,而將平面柔性電子貼合于表面時則會對原本的平面結構施加各向異性的,不規則的形變。在大部分情況下,減少器件構成材料的模量和結構的厚度可以減少應變能,從而達成與器官表面共形。可拉伸網格結構和剪紙設計進一步地減少了貼合器官表面所需的能量驅動。此外,三維成像和3D打印技術可以用于設計制造與器官表面個性化集成的生物電子器件。
圖2 與器官共形的剪紙設計和網格結構
構建與組織器官相互交織的三維電子界面:發展生物電子器件的其中一個初衷是讀取大腦的神經活動。然而,僅與大腦表面貼合的器件不能完整采集大腦活動信號。而損傷性的探針在植入以后會侵占原本功能性組織的位置,破壞血腦屏障,從而導致器件-組織界面產生化學降解,相對運動,對大腦的損傷乃至過激免疫反應等一系列變化,并最終導致對器件功能和目標組織的損害。最小化探針大小和彎曲剛度,修飾探針表面等方法可以調節并減少上述的損害。多探針器件可以在多個位置讀取局部細胞活動并針對指定目標進行刺激。多功能神經探針可集成發光元件等,為光遺傳學研究提供便利,也可應用于生理信號的監測或藥物遞送等領域。可注射式的網狀的電子器件可實現對大體積腦結構的監測且對自然組織造成較小的損害。柔性與多孔的特點使得其能實現更小的生物排斥反應與相對移動,為實現長期穩定的腦-機接口提供了解決方案。
圖3 小型化的神經探針
構建適應細胞和組織內部的三維界面:體外實驗為基礎生理研究和治療方案的研發提供了簡化的,可控的環境。具有生物細胞和組織相容性的電子器件能提供實時監測和定向刺激,為生理學研究提供了更加廣泛和先進的技術選擇。近期對于具有細胞、組織的三維自適應性界面的柔性電子器件的研究使得其性能遠超傳統的器件。目前已經開發出可控尺度的細胞內信號探針,以及用于誘導、監測人造組織的電子支架等柔性生物電子器件。
圖4 用于細胞內信號探測的三維納米電子器件
本文通訊作者為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徐立之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永安教授。共同作者為香港大學博士生李禾耕、劉紅震、孫銘澤。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004425
香港大學課題組網頁鏈接:https://lizhixu1.wixsite.com/hkulab
華中科技大學課題組公眾號:柔性電子制造團隊
- 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課題組招收博士生(2025年入學)、師資博士后等 - 材料學、化學、高分子、物理、生物學、紡織與纖維、金屬、計算模擬、電子信息等 2025-04-17
- 南京大學李承輝/王曉亮教授團隊 Small:基于La3+配合物交聯的高彈性聚氨酯的超薄柔性電子器件 2025-04-08
- 上海理工王世革/李貴生、港大徐立之 ACS Nano 綜述:基于靜電紡納米纖維的柔性電子器件研究進展 2024-11-09
- 南京大學張曄團隊誠聘高分子合成方向博士后、科研助理、博士生 2024-12-07
- 北航常凌乾等《Adv. Mater.》:表貼式生物電子支架 - 增強大創口愈合空間均勻度 2024-08-27
- 紐約州立大學饒思圓、汪前彬 Nat. Commun.: 通過調整聚合物的無定形-結晶轉變開發了微結構水凝膠生物電子器件 2024-04-28
- 北京化工大學汪曉東教授團隊 AFM:基于相變材料的3D太陽能蒸發器促進高效可持續海水淡化和清潔電力產生 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