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傳感器(Flexible Sensor)因其具有的高拉伸性、低模量、易變形、優異生物相容性和低造價等特點,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柔性傳感器可根據應用環境的不同進行彎曲折疊等傳統傳感器難以達到的形變,在電子皮膚、航空航天、環境監測、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展現了良好的發展潛力。
東北林業大學李斌和姜大偉團隊在材料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上發表綜述文章 “Emerging flexible sensors based on nanomaterials: rec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s” (DOI: 10.1039/d0ta09556g),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課題組碩士研究生溫楠,通訊作者為東北林業大學姜大偉副教授,李斌教授和美國田納西大學郭占虎副教授。文章基于柔性基底材料、納米填料、制備工藝以及應用領域四方面對柔性傳感器進行了詳細系統的講解。
圖1. 基于納米材料的柔性傳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其應用領域:柔性基底材料、納米材料、制備工藝。
文章首先介紹了柔性傳感器的特點及其所具有的市場價值和發展前景及應用領域。介紹了常用的柔性基底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氨酯(PU)以及水凝膠。將含有不同基底材料和不同納米材料的柔性傳感器在制備方法和應用領域中的不同進行了對比和總結。
表1. 具有不同柔性基底材料和納米材料的柔性傳感器的制備工藝和應用領域
對常用的柔性傳感器機理進行了基本的介紹,包括壓阻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和壓電式傳感器。作者還對常用的納米材料添加方法進行了總結并對其優缺點進行了分析,在導電納米材料制備的導電層外封裝柔性材料,可以在保證傳感器導電性能和靈敏性的前提下增加傳感器的拉伸性和變形性。由于導電層和封裝層不能緊密結合,此種方法制備的柔性傳感器常面臨大應變下的靈敏性下降問題。將導電納米材料和柔性基底材料混合制備導電納米復合材料,以此材料制備的柔性傳感器在大應變下不再面臨導電層和封裝層之間分離的問題,但因為柔性基底材料通常不具有導電性,將會使制備的柔性傳感器導電性下降。基于以上兩種制備方法文章對包括碳納米管、氧化石墨烯、炭黑等碳基納米材料和金屬納米材料制備的柔性傳感器的制備方法和拉伸性能以及導電性能等進行了對比和總結。
圖2. 兩種基于納米材料的柔性傳感器結構示意圖。A.以納米材料制備的導電層被封裝在柔性材料中制備的傳感器。B.將納米材料和柔性材料混合,以獲得的導電納米復合材料制備的柔性傳感器。
柔性傳感器可以通過不同的制備工藝進行成型,本篇文章中主要介紹了新興3D打印技術給柔性傳感器帶來的新的可能和發展。文章對可用于柔性傳感器制造領域的3D打印技術進行了總結,并對其機理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對適用于不同3D打印技術的材料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分類。并對采用擠出原理、光固化原理的3D打印技術制備的柔性傳感器的制備流程和性能以及應用進行總結。
圖3. FDM(A),DIW(B),DLP(C)3D打印技術的基本原理。(D).可用于FDM打印的材料。(E).可用于DIW打印的材料。(F).可用于DLP打印的材料。
隨著柔性材料和納米材料以及制備工藝的發展,柔性傳感器在各個領域有了更大的發展前景。在柔性醫療設備領域的應用中可實現對脈搏等微信號的監測;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應用中可實現對運動的監測;在軟體機器人領域的應用中可賦予機器人對溫度和壓力的感知。
本篇文章綜述了柔性傳感器近年來取得的最新進展和研究,對柔性傳感器的機理,柔性材料、納米材料以及制備工藝等進行了總結。最后作者對柔性傳感器未來的發展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展望,以期為讀者提供較為詳盡的柔性傳感器領域的發展介紹,為讀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有助于柔性傳感器的發展。
論文鏈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ta/d0ta09556g#!divAbstract
- 國科大楊晗課題組誠聘博士后、副研究員 - 化學、高分子、纖維素、納米材料 2025-02-21
- 西工大李鵬教授/王騰蛟副教授 AFM:硒化氫氣體遞送抗菌高分子納米材料 2025-01-03
- 西工大劉維民院士團隊 ACS Nano:基于液態金屬納米材料增強的離子型超分子油凝膠潤滑材料 2024-11-30
- 阿爾伯塔大學曾宏波教授 AFM:皮膚角質層啟發的本征保濕抗凍兩性離子水凝膠用于智能柔性傳感器 2025-04-14
- 天科大司傳領/徐婷、廣西林科院王軍鋒 SusMat 主封面論文:纖維素基水凝膠在柔性傳感器中的調控與作用機制 2025-02-25
- 濟大王鵬/河北工大孟垂舟/山大李陽/蘇州納米所張珽 Nano Energy:用于皮膚表面貼合的多功能相變水凝膠-柔性傳感器新篇章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