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氣泡通常定義為液體包裹著一定體積氣體或蒸氣,其大小類似于納米粒子(小于1000納米)。納米氣泡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遇到,例如自來水中混合空氣而形成的微小氣泡。納米氣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首次氣凝膠的發現。從那時起,納米氣泡被廣泛應用到工業和農業生產,比如通過浮選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促進農業增長、提高燃料燃燒效率、通過降低流動阻力來節省能源等。最近十來年,由于納米氣泡具有諸多獨特優點(例如小尺寸,高體積比,長壽命,靜電荷特性,表面吸附性等),而在生物醫學診斷和治療中備受關注,例如光或超聲應激響應的納米氣泡。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納米氣泡在外部環境(例如超聲波,光或pH值變化)觸發下表現出獨特的刺激響應特性,可實現多種生物醫學應用例如超聲成像、藥物遞送和治療等。盡管已有報道總結了納米氣泡理論、合成和應用,但尚未有報道過納米氣泡技術在生物醫藥應用的最新研究進展。鑒于納米氣泡技術在生物醫學應用日新月異,在過去4到5年中該領域出現了大量新的發現,因此亟需更新該領域的綜述。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學材料實驗室(化學工程學院)黃超伯/熊燃華團隊聯合比利時根特大學Stefaan De Smedt院士和Kevin Braeckmans教授,在國際學術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發表了綜述文章“Stimuli-responsive Nanobubb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DOI:10.1039/C9CS00839J)。該綜述文章首先介紹了各類納米氣泡的發展歷史,接著說明了與新興生物醫學應用密切相關的應激響應納米氣泡的特性,然后進一步闡述了應激響應納米氣泡的合成和表征方法,最后討論了應激響應納米氣泡的各種生物醫學應用和未來前景。
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學材料實驗室(化學工程學院)熊燃華教授為第一作者,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學材料實驗室黃超伯教授,中比生物醫學材料聯合實驗室/比利時根特大學Stefaan De Smedt院士、Kevin Braeckmans教授為通訊作者,南京林業大學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該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774060和21644004)等資助。
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9/C9CS00839J
實驗室主頁:https://www.x-mol.com/groups/nfu-u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