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
2009-03-23 來源:中國教育報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University)一詞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簡單的解釋就是教師與學者的共同體(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cholars),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學術共同體”的由來。
強調學術共同體的概念,有助于我們重新回歸大學的本質。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大學越來越被人們等同于一般的行政單位和社會組織,逐漸淡忘了其原本應有的品格。大學作為學術共同體,是由它產生的歷史因由和固有使命決定的。大學必須以學術為目的,以科學精神為核心凝聚力,并具有某種對絕對精神的追求,如果脫開因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賦予大學的各種相對具體的任務,從理想的層面而言,大學在本質上應該為學術而學術,為科學而科學,對真理的向往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同時,大學必須有所作為,能夠通過創造知識,培養優秀人才。大學應該面向未來,并服務乃至引領社會的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社會上某些掛牌為“大學”的機構,未必具備學術共同體的稟賦,因為它并未具備追求真理、創造和傳承知識的大學精神,也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理念和品格,這樣的大學,也就是一所普通的“職業養成所”,談不上學術共同體。
學術共同體應有核心價值理念
10年前,合并前的中山大學為慶祝建校75周年拍攝了一部專題片,雖然我十分清楚,包括校辦工作人員在內的攝制組花費了大量心血,片子內容很翔實,也頗具觀賞性,但我后來還是對校辦的同事說,按這部專題片所描述的中山大學,可能只能算是一所“三流學校”,因為里面只強調了歷史,很少描述現在,更看不到未來。我講這個例子,是想強調,我們的大學應該面向未來。面向未來,大學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發展理念,因為這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得以維系的核心價值。
這一點,在與國內外大學交往的過程中,我有較深的體會。學校在自我介紹時,中國大陸的大學大多只是介紹現狀,有多少個博士點、碩士點,院士、“ 長江學者”,各類重點實驗室,等等,給人家的感覺就是一大堆數字,非行內的人很難明白其意義。而臺灣的大學則不同。我們最近走訪了臺灣的8所大學,在與校長的交流中,我感到他們都著意地介紹本校的育人理念。我上個月應邀前往菲律賓雅典耀大學參加該校的校長論壇。雅典耀大學創校150年,其辦學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培養有社會擔當、為國服務的人才為己任。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也在不同的時期賦予其理念以新的內涵,這說明自始至終,雅典耀大學都有自己的理念支撐。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蔚藍)
相關新聞
- 中山大學校長:大學去行政化是個漫長的過程 2010-07-06
- 院士制度改革期待回歸學術共同體 2012-06-14
- 澳門大學“春明糖水”團隊《Adv. Mater.》:扭轉氫鍵、打印血管 2025-05-14
- 華南理工大學郭建華教授團隊 AFM:可多層組裝泡孔結構的聚乙烯醇/碳復合氣凝膠實現寬帶微波噪聲雙吸收和水下形狀記憶效應 2025-05-14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團隊 Macromolecules:溫度-應力耦合作用下纖維鏈取向與晶體結構的多尺度演變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