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如何化解2000億高校債務
2009-03-26 來源:南方日報
關鍵詞:高校債務
通常單純的經濟問題,可以用市場手段來解決。我們國家用十年的時間,花掉了上萬億的財富來發展高等教育。十年下來,新增了5000個億的固定資產,但是也累積了2000個億的巨額債務(平均每校1億)。巨額債務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接制約了高等教育的進一步規范與發展。這也成為高校不可擺脫的心理包袱。據了解,僅僅是每年的利息,已經讓不少學校透不過氣來。可想而知,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高等教育將為此背負巨大的精神壓力,學校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建設世界第一流的高校,亦無從談起。
故此,今年的兩會,北大的周其鳳校長對如何處理2000億大學債務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大學的債務應該全社會承擔”。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則提出,“允許招收高價生解決大學債務”。而社會上普遍的看法是,高校債務如此嚴重,向社會伸手是不行的,也不能一味指望政府。高校就是國家財政建成的,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高校自身又是一個法人實體,在不具備基本的投入產出能力的情況下,經營決策都由政府越俎代皰,還怎么能要求納稅人繼續為你償還債務?
“提高學校收費”一策,客觀上并不適用于所有的高等院校,卻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消除債務的思路。高校收費這些年確實一直在增長,已經到了普通階層承受的極限,但也應該看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是社會的訴求之一。在加強助學貸款、資助措施的同時,辦高質量、高品質服務和高收費的學校,也應該會有一定的市場。回頭想想2000億債務的形成,總有不少人不由自主地埋怨擴招的冒進。但是,十年前高等教育確實有發展的需要,學校的擴充與發展是應時所需。而政府則熱情地成為了“高教大躍進”的強力推手,不但勾畫了發展思路,還作主為學校借了巨額款項。地皮、貸款、擔保、學校規模,該辦的基本包辦,該想的也幫你想好了。這樣一來,無論是誰在這個位置上,都理所當然地可以不懂經營,不懂管理,不懂技術,也不承擔風險和責任。
不知有沒有人想過,高校這些年發展欠了一屁股債不說,還賠上了自己的誠信,這是更大的損失。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由長輩(或上司)替他做了所有的決定,背了所有的責任,就等于把他成長的可能性剝奪了,長大后他很可能變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由高校巨額債務話題牽扯出來的,恐怕最主要還是高等教育管理體系中的弊病。十年發展,盡管是學術的殿堂,思想的發源地,仍然找不到一個會想問題的頭腦,會算賬的經營者,會提出問題、承擔風險,善于扭轉的管理人。而只是一味理直氣壯地推卸責任,向國家財政和納稅人伸手,多么可惜!
這才是高等教育暴露出來的更大危機。
高校有病,十年發展更積重難返。當此之際,更應該秉著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實事求是,治病救人。并且,趁著由于金融系統的相對通融和政府的大力擔保,2000億債務還沒有來得及成為壞賬的時候,及時查明病因,理清病理,不諱疾忌醫,不惜下“猛藥”,方有根治的希望。
策一倒閉。假使欠債的是民辦高校,事情就簡單得多了。民辦學校自主經營,一切風險責任自負,如果資不抵債,無力償還的話,最常見的處理就是宣布倒閉。由公共資源直接投入的高等院校,能不能倒閉?理論上是可以的。遠有國企倒閉的前車可資借鑒,還有近年義務教育學校包括幼兒園的撤并處理可作參考。最大的副作用也只是學生安置問題。其它無非是一批既得利益者失去了自肥的來源,有什么不可以呢?
策二改制。退一步說,如果因為學校是公辦的不能倒閉,那么改制或者債權重組也能帶領學校走出困境。由社會機構或個人出資收購,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可以幫助高校擺脫一部分令人頭疼的債務問題。轉而由民間承擔,并實施對學校的管理。前提是厘清產權結構,以及承擔一點所謂資產流失的風險。話說回來,現在高校面臨的風險還有比2000億債務更大嗎?只要限定轉制的過程公平透明、轉制后仍用于高等教育,那么,現有的高校資產只不過是從一主體流轉到其它主體,還在社會上用于辦教育,并不存在流失問題。
策三債務清算重組,財務基金管理。高等教育既然要走向國際,在財務管理上也可以參照世界高校的常見作法,產權債務重組,無論歸屬,先成立財務管理基金,向校務管理和理事會公開,再討論學校經營管理方略、債務償還辦法。其實,這是高校實行社會化管理的必經之路。高校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法人,要長大成人,不管是不是追求躋身世界名校之列,都必須真正履行自身的法律定位和社會職能。現階段,獨立學術、獨立財政和獨立管理就是高校證明自身實力的試金石。
誰的游戲,誰來買單,要視乎我們的高校能否真正地長大成人,獨立承擔職責和使命,真正成為現代社會架構中的建設力和推動力。無論采用什么法子,只要能把道理說得通,把賬目厘清楚,把游戲規則制訂好,2000億的債務,還是不難找到解決辦法。怕就怕我們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花數千億買不回來一個教訓,既學不到現代管理思維和國際視野,也找不到一個精明的教育經營管理人才。如此,再多的錢填進去,也等于白白扔進大海,糟蹋了社會財富不說,還污染了大自然。
故此,今年的兩會,北大的周其鳳校長對如何處理2000億大學債務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大學的債務應該全社會承擔”。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則提出,“允許招收高價生解決大學債務”。而社會上普遍的看法是,高校債務如此嚴重,向社會伸手是不行的,也不能一味指望政府。高校就是國家財政建成的,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高校自身又是一個法人實體,在不具備基本的投入產出能力的情況下,經營決策都由政府越俎代皰,還怎么能要求納稅人繼續為你償還債務?
“提高學校收費”一策,客觀上并不適用于所有的高等院校,卻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消除債務的思路。高校收費這些年確實一直在增長,已經到了普通階層承受的極限,但也應該看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是社會的訴求之一。在加強助學貸款、資助措施的同時,辦高質量、高品質服務和高收費的學校,也應該會有一定的市場。回頭想想2000億債務的形成,總有不少人不由自主地埋怨擴招的冒進。但是,十年前高等教育確實有發展的需要,學校的擴充與發展是應時所需。而政府則熱情地成為了“高教大躍進”的強力推手,不但勾畫了發展思路,還作主為學校借了巨額款項。地皮、貸款、擔保、學校規模,該辦的基本包辦,該想的也幫你想好了。這樣一來,無論是誰在這個位置上,都理所當然地可以不懂經營,不懂管理,不懂技術,也不承擔風險和責任。
不知有沒有人想過,高校這些年發展欠了一屁股債不說,還賠上了自己的誠信,這是更大的損失。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由長輩(或上司)替他做了所有的決定,背了所有的責任,就等于把他成長的可能性剝奪了,長大后他很可能變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由高校巨額債務話題牽扯出來的,恐怕最主要還是高等教育管理體系中的弊病。十年發展,盡管是學術的殿堂,思想的發源地,仍然找不到一個會想問題的頭腦,會算賬的經營者,會提出問題、承擔風險,善于扭轉的管理人。而只是一味理直氣壯地推卸責任,向國家財政和納稅人伸手,多么可惜!
這才是高等教育暴露出來的更大危機。
高校有病,十年發展更積重難返。當此之際,更應該秉著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實事求是,治病救人。并且,趁著由于金融系統的相對通融和政府的大力擔保,2000億債務還沒有來得及成為壞賬的時候,及時查明病因,理清病理,不諱疾忌醫,不惜下“猛藥”,方有根治的希望。
策一倒閉。假使欠債的是民辦高校,事情就簡單得多了。民辦學校自主經營,一切風險責任自負,如果資不抵債,無力償還的話,最常見的處理就是宣布倒閉。由公共資源直接投入的高等院校,能不能倒閉?理論上是可以的。遠有國企倒閉的前車可資借鑒,還有近年義務教育學校包括幼兒園的撤并處理可作參考。最大的副作用也只是學生安置問題。其它無非是一批既得利益者失去了自肥的來源,有什么不可以呢?
策二改制。退一步說,如果因為學校是公辦的不能倒閉,那么改制或者債權重組也能帶領學校走出困境。由社會機構或個人出資收購,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可以幫助高校擺脫一部分令人頭疼的債務問題。轉而由民間承擔,并實施對學校的管理。前提是厘清產權結構,以及承擔一點所謂資產流失的風險。話說回來,現在高校面臨的風險還有比2000億債務更大嗎?只要限定轉制的過程公平透明、轉制后仍用于高等教育,那么,現有的高校資產只不過是從一主體流轉到其它主體,還在社會上用于辦教育,并不存在流失問題。
策三債務清算重組,財務基金管理。高等教育既然要走向國際,在財務管理上也可以參照世界高校的常見作法,產權債務重組,無論歸屬,先成立財務管理基金,向校務管理和理事會公開,再討論學校經營管理方略、債務償還辦法。其實,這是高校實行社會化管理的必經之路。高校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法人,要長大成人,不管是不是追求躋身世界名校之列,都必須真正履行自身的法律定位和社會職能。現階段,獨立學術、獨立財政和獨立管理就是高校證明自身實力的試金石。
誰的游戲,誰來買單,要視乎我們的高校能否真正地長大成人,獨立承擔職責和使命,真正成為現代社會架構中的建設力和推動力。無論采用什么法子,只要能把道理說得通,把賬目厘清楚,把游戲規則制訂好,2000億的債務,還是不難找到解決辦法。怕就怕我們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花數千億買不回來一個教訓,既學不到現代管理思維和國際視野,也找不到一個精明的教育經營管理人才。如此,再多的錢填進去,也等于白白扔進大海,糟蹋了社會財富不說,還污染了大自然。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蔚藍)
相關新聞
- 陜西去年化解高校債務51.6億元 2012-01-30
- 山東著力化解百億高校債務 2011-07-11
- 教育部:不會采取合并途徑化解高校債務危機 200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