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生產到日常生活,溫度傳感器在各個領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溫度傳感技術至少可以追溯到伽利略時代,它依賴于一個普遍的原理:溫度影響所有的物理性質,因而物性測量可以起到溫度計的作用。選擇何種物理屬性是精度、速度、成本和便捷性之間折中的結果。然而傳統電阻式溫度傳感器和熱電偶以硬材料為主,這大大地限制了其在復雜工程結構、生物組織等重要場景的應用。近幾十年來,軟材料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柔性電子領域的興起,而柔性傳感器則被視為下一代可穿戴設備、智能織物、軟體機器人等發展的關鍵。
最近,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與科羅拉多大學Ryan C. Hayward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基于離電子結的新型柔性溫度傳感器。該傳感器的傳感單元由離子導體、電子導體和介電層組成(圖1)。離子積聚在離子導體與介電層的界面處,而電子則積聚在介電層與電子導體的界面處。通常,積聚的離子數與電子數并不相等,因而在離子導體中會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分子尺度)的離子云。當溫度發生變化時,離子云的厚度發生變化,繼而產生隨溫度變化的電壓。該溫度傳感器具有靈敏度高(~1 mV/K)、響應時間短(~10 ms)、自供電等優良特性,同時還具有多種傳感構型,能夠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由于離子導體、電子導體和介電層皆可為軟材料,該溫度傳感器具有柔性、可拉伸、透明等特點,可被廣泛應用于不規則物體表面溫度的精準測量。
圖1 工作原理
根據離子導體、電子導體和介電層的不同組合方式,溫度傳感器可設計成多種構型。當離子導體與電子導體不發生化學反應時,不需要引入介電層。首先,他們使用一種包含兩個離電子結的傳感構型,以含氯化鈉水凝膠為離子導體,納米銀導電織物為傳感端電子導體,金片為參考端電子導體,對溫度傳感的基本原理與特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圖2)。研究發現傳感器靈敏度與離子濃度和傳感端電子導體種類高度相關,其響應時間大約為10毫秒。
圖2 基本特性
接下來,他們又為該溫度傳感器設計了三種構型,展示了傳感器的可拉伸、透明、穩定以及靈敏度不隨變形變化的重要特性(圖3)。此外,為了展示該柔性溫度傳感器在可穿戴設備、軟體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前景,他們將該傳感器安裝于自制軟體機器手,在抓取物體的過程中實現了不規則表面溫度的精準測量 (圖4)。
圖3 多種傳感構型及相關特性
圖4 可拉伸、透明溫度傳感器應用于不規則物體表面溫度的精準測量
鎖志剛教授團隊與Ryan C. Hayward教授團隊報道了一種新型基于離電子結的高靈敏、快響應柔性可拉伸溫度傳感器,深入系統地研究了其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設計了四種傳感構型,并展示了其廣泛的應用前景。該研究為柔性傳感器的設計提供了指導,也為下一代可穿戴設備、智能織物、軟體機器人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項研究工作以Temperature sensing using junctions between mobile ions and mobile electrons為題發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論文第一作者為王葉成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博士后),第二作者為賈坤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三作者為張舒文助理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其他合作者包括Hyeong Jun Kim助理教授(韓國Sogang University)和白陽(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和科羅拉多大學Ryan C. Hayward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117962119
- 濟南大學王鵬/浙理工孟垂舟等 AFM:具有高響應速度與高穩定性的柔性溫度傳感器 2025-07-15
- 復旦大學宋恩名青年研究員/梅永豐教授 PNAS:一種集成非晶硅溫度傳感器陣列的柔性炎癥監測與治療系統用于局部創面炎癥的監測與治療 2024-12-05
- 廣西大學徐傳輝教授 CEJ:納米銀片與納米銀顆粒協同構筑的應變不靈敏橡膠基柔性導電復合材料用于可穿戴溫度傳感 2024-02-15
- 蘭州理工大學牛小慧/王坤杰團隊 ACS Nano: 內含界面電場的手性多糖水凝膠材料 2025-07-14
- 常州大學王建浩教授團隊 IJBM:負載魚腥草囊泡的微環境響應膠原水凝膠治療糖尿病傷口的研究成果 2025-07-14
- 中南民大張道洪教授/姜宇教授團隊 Macromolecules 封面論文:超支化結構調控微相分離構建高強韌水凝膠 2025-07-12
- 南方科技大學郭傳飛教授團隊 Matter:柔性傳感器界面再突破 - 超細微柱賦能強韌粘接與高靈敏感知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