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溫度傳感器在人機交互、健康監測等領域潛力巨大,但響應速度慢、環境穩定性差的問題限制了其應用。為此,該工作以透氣的納米纖維為平臺,通過引入高導熱的定向氮化硼納米片(BNNS)和溫敏材料聚苯胺(PANI)/ 石墨烯(G),制備出響應時間短、靈敏度高的溫度傳感器,同時具備優異的穩定性和人體熱管理能力,為提升溫度傳感器的實用性開辟了新路徑。
近期,濟大王鵬博士、付秀麗教授/浙理工孟垂舟教授聯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A flexible temperature sensor with ultrafast response speed and high stability achieved by improving substrat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radiative cooling”的研究成果。論文第一作者是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孫桂芬博士,該成果以靜電紡絲納米纖維為基底,通過引入定向 BNNS 提升熱傳導、添加 PANI/G 實現高靈敏度、覆蓋 TPU/SiO?納米纖維增強穩定性,最終獲得了可用于人體長期監測、呼吸監測及電池測溫的柔性溫度傳感器。
該柔性溫度傳感器以透氣的靜電紡絲納米纖維為核心平臺,從下到上分為四個部分:TPU/BNNS 納米纖維層(提升熱導率)、PVA / 石墨烯(G)叉指電極(連接敏感層)、PVA/G/PANI 線性敏感層(溫度感應)、TPU/SiO?納米纖維層(保護與冷卻)(圖 1)。
圖1:傳感器的結構設計與性能分析(a)結構示意圖:傳感器從上到下分四層 —— 最上層 TPU/SiO2納米纖維(輻射制冷、防干擾)、中間 PVA/G/PANI 敏感層(感知溫度)、PVA/G 叉指電極(傳導信號)、底層 TPU/BNNS 納米纖維(快速導熱)。(b)敏感層 SEM 圖:G(石墨烯)和 PANI(聚苯胺)是 “溫度感應器”,溫度升高時,二者片層間距變大,電阻上升;PVA 則像 “膠水”,讓敏感層與基底牢牢貼合,不易斷裂。(c, d)透氣與熱導特性:納米纖維的多孔結構讓透氣性超 600 mm/s,汗液能快速蒸發;BNNS(氮化硼納米片)沿平面排列,形成 “熱傳導高速路”。(d)熱導模擬:含 BNNS 的基底(熱導率 0.76 W m-1 K-1)比純 TPU(0.18 W m-1 K-1)導熱快 4 倍。(e)所制備納米纖維熱導率與常用材料熱導率的性能對比。(f)響應時間對比:含 BNNS 的傳感器響應僅 0.32 秒,是純 TPU 基底傳感器的 1/3。(g)所制備傳感器響應速度與已報道工作的對比。(h)戶外冷卻效果:陽光下,傳感器表面溫度比環境低 4.5℃,而棉布溫度比環境高 5.8℃。(i)不同基底溫度傳感器在不同環境下的溫度測試對比。
圖2 基底熱導率與溫度傳感器響應速度間關系的探究。(a)導熱機理圖。(b)熱導方向示意圖。(c)熱導率數據:純 TPU 面內熱導僅 0.70 W m-1 K-1,加入 40% BNNS 后升至 8.12 W m-1 K-1。(d)制備的納米纖維熱導率與已發表工作對比。(e, f)不同BNNS含量納米纖維膜的輻射制冷性能對比。(g)響應時間與 BNNS 的關系:BNNS 含量從 0 到 40%,響應時間從 1.2 秒降至 0.32 秒。(h, i)響應時間與基底厚度的影響:15.5 μm 厚的基底熱導達 9.9 W m-1 K-1,256 μm 厚則降至 4.5 W m-1 K-1, 響應時間隨納米纖維基底厚度的增加而增大。
圖3 輻射制冷性能測試。(a, b)冷卻測試裝置:用熱電偶和大氣溫度計,在戶外實測輻射制冷效果。(c)光譜性能:TPU/SiO?對太陽光反射率達 92%(少吸熱),對紅外光發射率達 96%(多散熱)。(d)皮膚溫度對比:陽光下 1 小時,棉布下皮膚平均 35.8℃,PI 膜下 25.5℃,傳感器下僅 23.8℃。(e)制備傳感器與PI膜的輻射制冷性能對比(f-g)穩定性測試:商用傳感器在陽光下信號波動大(信噪比波動為 45.8%),而該傳感器波動僅 12%。
圖4 傳感器的性能測試。(a)測試裝置圖。(b)靈敏度曲線:當 PANI 與 G 比例為 1:1 時,20-55℃區間靈敏度達 0.077℃?1(溫度每變 1℃,電阻變化 7.7%)。(c-d)穩定性驗證:10 次循環測試信號一致,連續 1500 秒監測波動小于 0.003。(e)循環穩定性測試。(f)階梯測試。(g)疏水特性:143.5° 的接觸角。(h, i)濕度對傳感器性能的影響。(j)透氣性展示。(k)透氣對比:透氣性超 600 mm/s,和衣服相當,遠高于 PDMS 膜。(l)生物相容性:納米纖維基傳感器貼手臂10天無紅腫,而 PI 膜基溫度傳感器下皮膚紅腫。
圖5 傳感器的應用(a)傳感器匹配的機電系統邏輯圖(b)傳感器應用于呼吸監測。(c)傳感器應用于人體狀態監測。(d)電池充放電過程的溫度監測。
綜上所述,該工作通過結構設計(定向 BNNS 熱導路徑)與材料設計(PANI/G 溫敏層、TPU/SiO2冷卻層),成功制備出兼具超快速響應、高靈敏度、強穩定性的柔性溫度傳感器。其納米纖維結構帶來的透氣、疏水特性,以及輻射制冷與熱管理能力,使其在可穿戴健康監測、電子皮膚、工業測溫等領域極具應用前景,為柔性溫度傳感器的性能突破提供了重要參考。
作者介紹
王鵬: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師,校聘青年英才崗,研究方向為柔性傳感器,累計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8篇(包括20篇中科院一區Top期刊,2篇ESI前1%高被引文章),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Micro Letters、InfoMat、Advanced Fiber Materials、Nano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Sensors等高水平期刊;累計撰寫、申請發明專利17項,其中6項已授權,其余均在實質審查中;擔任Exploration期刊青年編委;中國微米納米學會高級會員;受邀擔任國際SCI檢索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Micro Letters、Nano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的審稿人;連續兩年獲得2021年、2022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22年獲得天津市創新獎學金,2023年獲得河北省優秀畢業生,2018年獲得天津市王克昌文化科技獎學金,2024年獲得河北工業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022年獲得河北工業大學學術之星,2022年獲得河北工業大學三好學生榮譽稱號,連續兩年獲得2021年、2022年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十佳學術之星榮譽稱號。個人主頁:
https://faculty.ujn.edu.cn/wangpeng1/zh_CN/index/149227/list.
付秀麗: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泰山產業藍色專項產業領軍人才;兼任山東省工程師協會副會長、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國際工程教育認證認證專家。研究領域為高性能制造、高端裝備研發、醫工交叉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重大創新工程、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省基金重點項目等10余項。先后獲得省本科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山東省教育系統建功立業標兵、山東省優秀研究生導師、濟南大學最美教師等稱號。
孟垂舟:浙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特聘專家、河北省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河北省僑聯僑界專家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物理學學士、博士學位,曾任職美國普渡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員、美國IBM半導體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新奧集團能源研究院石墨烯/儲能/能源新材料等技術中心主任。長期從事新型納米材料和高分子彈性體的制備研究,以及其在能源轉換與存儲、生物醫學傳感、柔性電子皮膚、可穿戴健康設備、和健康護理裝備上的應用開發。
原文信息
Guifen Sun, Dongying Wang, Peng Wang*, Ying Meng, Xiuli Fu*, Hongmei Yan and Chuizhou Meng*. A flexible temperature sensor with ultrafast response speed and high stability achieved by improving substrat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radiative cooling.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5.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1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