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民: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不能只盯著眼前
2009-04-01 來源:科學時報
面對由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各方人士紛紛支招,試圖給大學生指出一條陽光大道。有的專家建議,大學教育恢復5年制,第一年搞軍訓,延緩就業時間;有的專家呼吁,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到基層就業;有的專家建言,把政府和事業單位明年的用人計劃提前到今年;還有的專家積極倡導大學生創業……
應該說,自高校擴招起,就業難的話題就沒有停息過。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大學生就業難題更為凸顯。就業難從根本上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變與因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崗位數絕對減少之間的矛盾,這是眼前的“迷局”;二是“供不適應求”的矛盾,大學培養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甚至和市場需要脫節,這是深層次矛盾。
實際上,就業難不僅表現在大學生的身上,而且在全社會都普遍存在,只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影響到高校穩定、社會和諧和人力資源作用的充分發揮等而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同時,各方人士支招,大多只是針對當前的困境在指點迷津,少有深層次理性思考和前瞻性的良策。其實,大學生就業是高校發展的戰略問題,需要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既要有破解眼前“迷局”的辦法,又要有著眼未來的長遠打算。
首先,從眼前來看,要有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應急良策。大學生就業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和學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大學要把大學生就業工作提到學校全局工作的高度,作出全面部署。目前,有的大學充分發揮校友、科研單位、學生家長、教師和在校學生的作用,為畢業生謀職位,對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和零就業家庭學生采取“一對一”的幫扶措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關系為他們尋找“下家”;積極鼓勵、大力支持學生自主創業并提供配套支持措施;實施有針對性的大學生就業教育,不僅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而且還從多方面提高他們的實際擇業能力。這些措施都對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扭轉不利的就業形勢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其次,從長遠來看,要著眼于大學生的內涵培養。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表現為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與現實的差距導致的就業滿意度低;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經常抱怨招聘到的學生是“毛坯子”或“半成品”,不能很快進入工作狀態,甚至學生學到的知識非常陳舊,派不上用場。這就需要高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市場為導向,借“機”加快教學和科研體制改革,從深層次上改變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出實質性貢獻。
第一,要合理培養人才。大學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學科專業,停招或減招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根據社會需要加大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應用型專業建設。對高校來說,專業停招或減招因事關教師、實驗人員等利害關系而相對困難。但從科學發展的觀點看,市場不歡迎的專業不壓縮、不退出,對學校、教師和學生乃至社會都是不利的。要痛下決心,使一些不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通過轉型獲得新生或者“退出市場”。
第二,要培養“合理”的人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畢業生很受青睞。以武漢大學為例,學校口譯隊因人人都具備翻譯的最高境界——同聲傳譯而搶手,畢業生紛紛被外交部、商務部、新華社以及知名企業挑走。武漢大學WTO學院在強調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強化實務課程的教學,使學生還未走出校門就成為“熟練工”,具有特別的擇業競爭力。武大的經驗給學校和學生重要的啟示,學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拓寬就業擇業天地,在學好專業的基礎上,要加強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內涵上提高自己。同時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提高自我組織能力和融入社會的能力。
第三,把就業、創業貫穿于教育全過程。在當前社會環境中,接受高等教育已成為一種生存手段,它改變了勞動力的結構,使層次較高的勞動力數量有所增加。但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同樣需要就業。所以,破解就業難題不應該僅僅盯著大學生群體,還應該關注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就應該為學生的就業未雨綢繆,通過職業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謀生能力。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中心辦公室主任)
應該說,自高校擴招起,就業難的話題就沒有停息過。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大學生就業難題更為凸顯。就業難從根本上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變與因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崗位數絕對減少之間的矛盾,這是眼前的“迷局”;二是“供不適應求”的矛盾,大學培養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甚至和市場需要脫節,這是深層次矛盾。
實際上,就業難不僅表現在大學生的身上,而且在全社會都普遍存在,只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影響到高校穩定、社會和諧和人力資源作用的充分發揮等而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同時,各方人士支招,大多只是針對當前的困境在指點迷津,少有深層次理性思考和前瞻性的良策。其實,大學生就業是高校發展的戰略問題,需要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既要有破解眼前“迷局”的辦法,又要有著眼未來的長遠打算。
首先,從眼前來看,要有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應急良策。大學生就業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和學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大學要把大學生就業工作提到學校全局工作的高度,作出全面部署。目前,有的大學充分發揮校友、科研單位、學生家長、教師和在校學生的作用,為畢業生謀職位,對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和零就業家庭學生采取“一對一”的幫扶措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關系為他們尋找“下家”;積極鼓勵、大力支持學生自主創業并提供配套支持措施;實施有針對性的大學生就業教育,不僅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而且還從多方面提高他們的實際擇業能力。這些措施都對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扭轉不利的就業形勢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其次,從長遠來看,要著眼于大學生的內涵培養。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表現為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與現實的差距導致的就業滿意度低;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經常抱怨招聘到的學生是“毛坯子”或“半成品”,不能很快進入工作狀態,甚至學生學到的知識非常陳舊,派不上用場。這就需要高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市場為導向,借“機”加快教學和科研體制改革,從深層次上改變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出實質性貢獻。
第一,要合理培養人才。大學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學科專業,停招或減招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根據社會需要加大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應用型專業建設。對高校來說,專業停招或減招因事關教師、實驗人員等利害關系而相對困難。但從科學發展的觀點看,市場不歡迎的專業不壓縮、不退出,對學校、教師和學生乃至社會都是不利的。要痛下決心,使一些不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通過轉型獲得新生或者“退出市場”。
第二,要培養“合理”的人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畢業生很受青睞。以武漢大學為例,學校口譯隊因人人都具備翻譯的最高境界——同聲傳譯而搶手,畢業生紛紛被外交部、商務部、新華社以及知名企業挑走。武漢大學WTO學院在強調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強化實務課程的教學,使學生還未走出校門就成為“熟練工”,具有特別的擇業競爭力。武大的經驗給學校和學生重要的啟示,學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拓寬就業擇業天地,在學好專業的基礎上,要加強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內涵上提高自己。同時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提高自我組織能力和融入社會的能力。
第三,把就業、創業貫穿于教育全過程。在當前社會環境中,接受高等教育已成為一種生存手段,它改變了勞動力的結構,使層次較高的勞動力數量有所增加。但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同樣需要就業。所以,破解就業難題不應該僅僅盯著大學生群體,還應該關注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就應該為學生的就業未雨綢繆,通過職業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謀生能力。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中心辦公室主任)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蔚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