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烴是用途最廣泛的合成高分子材料之一,目前全球年產量接近2億噸。過渡金屬催化的烯烴配位聚合是目前工業上生產聚烯烴的主要途徑。然而,其產品絕大多數不含極性官能團,從而在粘附、染色、共混等方面的應用受到了限制。過渡金屬催化乙烯與極性單體配位共聚的方法可實現極性官能團化聚烯烴的直接合成,且具有產物微觀結構可調控、降解和交聯等副反應少等優點,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近年來,學術界、工業界不斷開發新型過渡金屬催化劑,以解決極性官能團對催化劑的毒化等問題。在這些工作中,絕大多數研究工作都集中于均相催化劑。然而,工業上則傾向使用異相催化劑。后者能實現聚合物的形貌控制,使得到的聚合物粒子在反應器中有效地流動,從而避免反應器積垢帶來的各種工藝過程問題。盡管目前有多種負載化策略可用于實現烯烴聚合催化劑的異相化,但對于極性聚烯烴的合成,仍存諸多問題需解決。為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陳昶樂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離子簇策略用于控制聚合物形貌,實現了沉淀/淤漿聚合法制備極性官能團化聚烯烴。這一策略同時還可實現極性單體共聚性能、極性聚烯烴材料性能的提升。
圖 1 離子簇策略在極性官能團化聚烯烴合成中的應用
首先,作者通過酸或醇類極性單體與金屬有機試劑(如二乙基氯化鋁、三乙基鋁和二丁基鎂)之間的酸堿反應原位制備金屬鹽型極性單體(M1-Al、M2-Al、M3-Al、M4-Al、M5-Al、M1-Al''、M1-Mg、M4-Mg、M6-Al)。這些單體可溶于庚烷等飽和烷烴類溶劑。它們的酯型類似物(M1-Me、M2-Me、M3-Me)則被用于對照實驗。動態光散射(DLS)表明M1-Al和M2-Al可在正庚烷中形成數個納米大小的粒子。上述納米粒子的形成通過二維DOSY核磁共振技術得到進一步確認。此外,ROESY核磁共振技術也表明極性單體分子在溶液中形成了聚集態。理論計算表明金屬鹽型極性單體中的Al-O鍵具有較強的離子性,因此,上述納米粒子被認為是極性單體鹽通過離子簇自組裝作用而形成的超分子聚集體。
圖 2 所研究的極性單體
圖 3 所使用的過渡金屬催化劑
隨后,作者將金屬鹽型極性單體及其酯型類似物在對照條件下分別用于多種過渡金屬催化的乙烯共聚。結果表明,與酯型極性單體相比,金屬鹽型共聚單體對催化劑的毒化要小得多。例如,酯型極性單體M1-Me和M2-Me可導致二亞胺鎳、鈦系催化劑等完全失活,而相應的金屬鹽型極性單體M1-Al和M2-Al則可用于制備共聚物。在所研究的過渡金屬催化劑中,二亞胺鎳催化劑表現出最佳的綜合性能,其催化M1-Al與乙烯的共聚反應,可同時實現高催化活性 (8.2 × 10^5 g/(mol cat. × h)),高共聚物分子量 (Mw= 400.7 kg/mol),高極性單體插入比(9.6 mol%)。在放大規模的百克級共聚實驗中,其活性可達1.1 × 10^6 g/(mol cat. × h),單次制備超過200克共聚物。共聚后,聚合體系(溶劑加聚合物)的固含量可達到20wt%以上,M1-Al的利用率可超過60%。此外,二亞胺鎳也可以催化乙烯與M2-Al、M3-Al、M4-Al、M5-Al、M1-Al''、M1-Mg、M4-Mg、M6-Al的共聚。通過改變極性單體結構中的金屬中心的類型,可顯著改變其共聚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二亞胺鎳能夠在90-150℃的高溫條件下催化乙烯與M1-Al的共聚,且隨著溫度的上升,極性單體插入比可逐漸上升至高達50 mol%以上。這表明,該共聚體系具有很好的熱穩定性。相反地,在對照條件下進行的乙烯均聚反應,隨著溫度的上升,其活性的衰減幅度顯著高于乙烯-極性單體共聚,并在120℃及以上溫度時徹底失活。上述結果表明,極性單體的存在提高了二亞胺鎳催化體系的熱穩定。
此外,作者還實現了二亞胺鎳催化的極性單體M1-Al的均聚反應。與乙烯-極性單體共聚相比,該類極性α-烯烴型單體的均聚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因為其空間位阻較大且對過渡金屬催化劑產生毒化作用。二亞胺鎳催化劑在極性單體M1-Al的均聚反應表現出中等的活性 (3.1 × 10^4 g/(mol cat. × h)) 和均聚物分子量 (Mw= 38.2 kg/mol),且極性單體的利用率可達90%以上。
在離子簇自組裝的作用下,乙烯-極性單體共聚物、極性單體均聚物在反應過程中可形成能夠在反應器中流動的沉淀。因此,該類(共)聚合反應屬于沉淀聚合。SEM圖像表明,聚合物沉淀為微米級顆粒,其尺寸隨著共聚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有趣的是,低濃度下的M1-Al均聚可實現出色的形態控制,生成納米級聚烯烴球。上述聚合物粒子的表面有許多褶皺、凸起或孔洞,這可以促進單體的擴散從而增加聚合活性。
圖 4 聚合物沉淀的產生
圖 5 聚合物形貌的控制
作者研究了所得到了極性官能團化聚烯烴的力學性能。此外,還研究了其在類玻璃體材料固化劑、礦泉水瓶回收增容劑等方面的應用。
圖 6 聚合物性質的研究
最后,作者將極性單體均聚得到的聚合物粒子直接作為異相催化劑,用于后續的串聯聚合反應,通過淤漿(共)聚合法制備了含有極性聚烯烴組分的聚合物合金材料。上述淤漿聚合用的異相催化劑在乙烯聚合中比相應的均相催化劑表現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可超過10^7 g/(mol cat. × h))。此外,這種串聯聚合工藝生成了含有M1-Al均聚物交聯網絡的聚烯烴合金材料。該極性聚烯烴合金材料可表現出比在對照條件下得到的純聚乙烯更強的力學性能和氧氣阻隔性能,且能夠作為PE/PET復合包裝膜的回收再利用加工中的增容劑使用。
圖7 極性聚烯烴合金的制備及性質研究
該成果以全文形式發表于《J. Am. Chem. Soc.》(2022, 144, 2245?2254)雜志,題目為“An Ionic Cluster Strateg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and Product Morphology Control in Metal-Catalyzed Olefin?Polar Monomer Copolymerization”。安徽大學講師譚忱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后鄒陳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教授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1YFA15017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025031, 22001004, U19B6001, U1904212)的支持。
- 浙江大學 Angew:一種傳統聚烯烴材料降解與回收利用的新策略 2025-04-28
- 四川大學王玉忠院士團隊 Mater. Horiz.:混雜聚烯烴的氧化同質化升級回收 2025-04-02
- 浙江大學王勇教授團隊 Angew:老樹開新花 - 塑料降解耦合費托過程實現聚烯烴低溫高效制輕芳烴 2025-03-22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簡忠保研究員課題組 Angew:水相配位共聚制備極性聚烯烴 2024-04-01
- 長春應化所簡忠保研究員團隊《Natl. Sci. Rev.》:光降解極性聚烯烴 2023-02-19
- 中科大陳昶樂教授課題組 Macromolecules:基于生物基共聚單體的極性聚烯烴材料 2023-02-16
- 浙理工王新平/周嫻婧與斯德哥爾摩大學Jiayin Yuan教授ACS Macro Lett.: 溫控“開-關”的三氮唑聚離子液體催化劑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