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亨:創新型人才要著力培育“三種境界”
2009-04-28 來源:科學時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培亨應邀為南京大學師生帶來了一場風趣生動、博古通今的專題報告。他在題為《以人為本,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報告中提出了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獨到見解與思考。
報告伊始,吳培亨院士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以人為本,培養創新型人才。要真正做到培養創新型人才,一定要尊重各個人的特點,根據各個人不同的特點有目的地加以引導、啟發和培養。對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南京大學而言,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關鍵問題,南京大學尤其要為“培養大批拔尖創新型人才”作出貢獻。
對于創新的定義,吳培亨院士認為,一個創新過程必須有三個環節: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等,然后在此基礎上敢于提出前人沒有提出的問題、見解或想法,最后通過嚴密的理論或實驗手段加以驗證,完成了這三步即完成了一個創新的過程。
在談及創新型人才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時,吳培亨院士提出必須須備三點:第一,要有比較寬闊的視野,尤其要通過各種學科的交叉、學術的綜合才能創新。但在現實中,很多學生往往是本科畢業論文做的是一項研究,到他念碩士、念博士時做的還是同樣的課題,教師也常常習慣于此,這對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利;第二,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尤其要在科學實驗中,更不輕易放過一些“蛛絲馬跡”,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第三,要有專業的敏感性。學生只有對學科專業有足夠的敏感性,才有可能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科學發現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只會降臨給有準備的人”。
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人才,該從哪些方面對他們提出要求?吳培亨院士用王國維的“三種境界”加以概括:“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進一步解釋說,首先要培養學生扎實寬厚的基礎,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其次,培養學生的獻身精神。不達目的不罷休,廢寢忘食,鍥而不舍。第三,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要讓他們經得起挫折、經得起失敗,不斷地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他強調,和過去老一代人相比,經濟條件的提升和獨生子女的背景,使現在的學生不大吃得起苦,但越是條件優越是要強調王國維的這三種境界,對培養學生非常有益。
吳培亨院士對目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見解。
他認為,在研究生培養上,首先要大力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只有在學習階段讓學生有機會充分接觸各種學術思想,才能讓他們擁有比較開闊的學術視野。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在“985”建設期間非常重視研究生交叉學科的培養,專門有資助研究生交叉研究的項目,值得鼓勵。從培養研究生的角度說,要大力推行和培養多種學科之間的交叉,且是真正的跨學科,而不是形式上的跨學科;第二,提倡“小題大做”,力戒“大題小做”。在科學研究中,抓住一個問題不斷深入,才能有所創新,研究者本人也才能卓然成家。“如果這里做一點,那里做一點,大題小做,也許可以發表文章,可以畢業,但是從創新型人才的成長來說是不可行的”。
關于本科生培養,吳培亨院士建議:第一,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在保證必要的教學次序、教學制度的前提下,創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特點。第二,從教學的角度說,不但要教給學生成熟的知識和理論,還要告訴學生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和空間,這對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提高教師自身的水平也是非常有益的。“就像看一本小說、一部電影,最高的境界是要讓人有回味和思考”。第三,名家共上一門基礎課,輪流領銜,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更多的學術享受。
報告伊始,吳培亨院士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以人為本,培養創新型人才。要真正做到培養創新型人才,一定要尊重各個人的特點,根據各個人不同的特點有目的地加以引導、啟發和培養。對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南京大學而言,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關鍵問題,南京大學尤其要為“培養大批拔尖創新型人才”作出貢獻。
對于創新的定義,吳培亨院士認為,一個創新過程必須有三個環節: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等,然后在此基礎上敢于提出前人沒有提出的問題、見解或想法,最后通過嚴密的理論或實驗手段加以驗證,完成了這三步即完成了一個創新的過程。
在談及創新型人才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時,吳培亨院士提出必須須備三點:第一,要有比較寬闊的視野,尤其要通過各種學科的交叉、學術的綜合才能創新。但在現實中,很多學生往往是本科畢業論文做的是一項研究,到他念碩士、念博士時做的還是同樣的課題,教師也常常習慣于此,這對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利;第二,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尤其要在科學實驗中,更不輕易放過一些“蛛絲馬跡”,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第三,要有專業的敏感性。學生只有對學科專業有足夠的敏感性,才有可能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科學發現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只會降臨給有準備的人”。
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人才,該從哪些方面對他們提出要求?吳培亨院士用王國維的“三種境界”加以概括:“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進一步解釋說,首先要培養學生扎實寬厚的基礎,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其次,培養學生的獻身精神。不達目的不罷休,廢寢忘食,鍥而不舍。第三,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要讓他們經得起挫折、經得起失敗,不斷地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他強調,和過去老一代人相比,經濟條件的提升和獨生子女的背景,使現在的學生不大吃得起苦,但越是條件優越是要強調王國維的這三種境界,對培養學生非常有益。
吳培亨院士對目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見解。
他認為,在研究生培養上,首先要大力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只有在學習階段讓學生有機會充分接觸各種學術思想,才能讓他們擁有比較開闊的學術視野。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在“985”建設期間非常重視研究生交叉學科的培養,專門有資助研究生交叉研究的項目,值得鼓勵。從培養研究生的角度說,要大力推行和培養多種學科之間的交叉,且是真正的跨學科,而不是形式上的跨學科;第二,提倡“小題大做”,力戒“大題小做”。在科學研究中,抓住一個問題不斷深入,才能有所創新,研究者本人也才能卓然成家。“如果這里做一點,那里做一點,大題小做,也許可以發表文章,可以畢業,但是從創新型人才的成長來說是不可行的”。
關于本科生培養,吳培亨院士建議:第一,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在保證必要的教學次序、教學制度的前提下,創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特點。第二,從教學的角度說,不但要教給學生成熟的知識和理論,還要告訴學生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和空間,這對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提高教師自身的水平也是非常有益的。“就像看一本小說、一部電影,最高的境界是要讓人有回味和思考”。第三,名家共上一門基礎課,輪流領銜,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更多的學術享受。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蔚藍)
相關新聞
- 研究報告稱北京急需創新型塔尖人才 2011-09-02
- 華建敏:大學要創造知識,培養創新型人才 2011-04-20
- 中國青年人才論壇探討“青年創新型人才培養” 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