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科學》(SCIENCE VOL 324 22 MAY 2009)雜志在線發表了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Alan D Ziegler,美國東西方中心Jefferson M Fox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許建初等專家評述文章“橡膠神話”,全文如下:
橡膠種植正在東南亞山區以驚人的速度擴張。中國、老撾、泰國、越南、柬埔寨和緬甸50多萬公頃山地變成了橡膠種植園。預計到2050年,橡膠種植區和其它農業種植區將擴大2至3倍,其中的大部分土地來自于目前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覆蓋的輪耕地。大面積林地轉為橡膠種植會造成怎樣的環境影響呢?
原始森林和次生林被轉化為橡膠種植將直接威脅生物多樣性,造成總生物量和碳匯的減少。在中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橡膠種植對水文過程的負面影響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目前仍然缺乏相關數據量化影響程度。橡膠種植對流域或區域水文環境的影響部分取決于替代植被的需水量。另一影響因素是坡地改梯田以后雨水滲透量減少的程度。
橡膠種植的迅速擴張是近幾十年繼輪歇耕作(又稱為“刀耕火種”)之后橫貫東南亞山區土地利用變遷的重要特點。而這些轉為橡膠種植的土地大部分曾經是輪歇地。由于一直以來對輪歇耕作的認識停留在毀林開荒和導致環境退化上,東南亞各國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和手段,取締和控制了當地的輪歇耕作,如頒布輪耕禁令、進行封山育林和移民搬遷、采取物質獎勵和開展作物替代項目等。在中國橡膠種植也被作為輪歇耕作的有益替代,其無序擴張部分來自于政府部門的鼓勵與推動。此外橡膠作為植樹造林的樹種,經由退耕還林等造林項目被大面積引種。但是這些政策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并不總是正面的。以橡膠為例,大面積引種單一樹種造成的環境影響已經開始顯現。這種現象并不是新的和孤立的。我們可以從東南亞島國中找到類似的案例,將林地轉為棕櫚樹種植以后直接導致了該地區森林面積的減少。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當山區人口增加、耕作時間延長、休耕期縮短、并且二戰后大面積引種鴉片作為經濟作物以后,傳統的輪歇耕作才開始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而近期對山區耕地的高強度開發更對環境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在未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陡坡從事復種指數較高的農業生產會造成水土流失、加速河道淤積;旱季對經濟作物的灌溉造成河道斷流;現代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水質下降。
東南亞山區發生的橡膠種植無序擴張正在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對水文環境影響的可靠評估需要新的數據作為支撐。今后將在流域水平開展監測研究項目,定量收集徑流的變化。因此目前在泰國、柬埔寨和老撾開展的橡膠樹水份蒸發量和需水量的研究就變得非常重要。自然保護區的增加能幫助減緩對生物多樣性和碳存量的威脅。另一個可能的策略是通過補償措施激勵山區農戶保存森林資源。更現實的做法是推動以橡膠和棕櫚等經濟作物為主的混農林業復合耕作體系多樣化發展,而不是大面積耕作單一的作物。
- SCIENCE《科學》2018年度最具視覺震撼力照片 2018-12-19
- 《自然》《科學》(6.12-6.18)高分子材料科學前沿要聞 2017-06-19
- 《科學》微塑料幼魚熱點論文被控學術不端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