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有幾十所大學,都把辦學目標定位在研究型大學,也就是把科研而不是教學當作最核心的任務。
“研究型大學“這個概念,是由美國的“卡耐基研究會”在1994年提出的,該學會把美國的一些大學叫研究型大學。有意思的是,除了美國,幾乎其他所有國家,包括德國、日本這樣的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并沒有研究型大學的叫法,F在,對于研究型大學最熱衷的,當數國內的大學。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大學的首要和核心功能,總在培養人才,把人類已有的知識衣缽傳承下去?茖W研究不是不重要,現在的問題在于,在建設研究型大學中,教學這個核心很容易被忽視,而且實際上,這種趨勢已經出現。比如在引進教師上,在職稱評定上,在學校排名中,科研幾乎都是唯一的依據。當然,如果教學到了可能影響學校聲譽的時候,也會應付一下。去年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評估,很多大學就正兒八經的走了一回過場,結果當然是評為優秀。既然不怎么重視都可以優秀,那以后就更不必重視了。
也許美國的大學可以以科研為主,以教學為輔。但是,中國不一定要學,中國和美國的情況很不同,那就是,美國幾乎沒有專門的、獨立的國立研究機構,它們分布在大學里,而中國卻有大量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比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系統,它們的任務就是專門進行科學研究,而不是培養人才。其實,弄幾個研究型大學對我們來說,很簡單,只要把這些研究機構和大學合并就行了?墒菦]有這個必要,我們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分設,有自己的原因和優勢。有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也就不需要那多的大學也要做科學研究中心,至少不需要這么多的研究型大學。如果建設太多的研究型大學,最終會削弱研究機構的力量,不過是研究資源在大學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再分配而已。
教學和科研,是有聯系但是更有區別的兩項工作,是兩個行當。善于教書的,不見得做研究出色;擅長做科研的人,不見得教書優秀。陳景潤先生是數學大師,但是卻不怎么擅長教學生。教學和科研都出色的人,肯定有,但是也肯定不會多,其實,就是同時對兩者都感興趣的人,也沒有很多。如果一個人只是對科學研究有興趣,對教學沒有興趣,就該去專門的研究機構,而不該呆在學校,那樣會誤人誤己的。
時下流行的說法是,科研不好的大學老師,沒法教好書,因為不能把前沿的科研成果告訴學生。這個說法似是而非。且不說科研的好壞評判起來就很難,有不少論文寫了幾十篇甚至更多的人,連本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都沒有搞清,論文不過是拼湊而已,毫無創新可言,更沒有給人類認識世界增添新知識。單說教學,教學是把人類已有的認識成果告訴學生,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終生因此受益。如果老師受過正規的專業教育,比如具有博士學位,又對教學方法比較了解,加上熱愛教書,就可以教好書。而且不見得非得研究前沿課題才會了解前沿,只要留心閱讀積累這些前沿知識就夠了。每個人研究的方向都是很窄的,很多的所謂前沿,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教學不如科研重要,差不多是現在最普遍的偏見了。有人認為教學很簡單,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完全忘了教好書,必須對自己的學科領域有深入的了解,對于教授的知識和方法有精到的掌握,何況教學本身還是一門藝術呢!教學,也需要了解自己學科的發展,但是這不等于說,一定要做出創造性成果來才能當老師。
科研主要是憑借個人興趣,一個大學老師的研究課題,可能跟培養人才毫無關系。但是憑借這些科研成果可以很快評上職稱,解決個人的實際問題,因此,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是 私人事務,而教學卻是公共事務。所以,應該對于從事教學工作出色的教師,給予特別的獎勵和關心。
但是,現在幾十所大學都提出要建設研究型大學,我理解,他們的本意應該不是國內一流,而是世界一流,因為這些學校已經是國內一流的了,不會再把國內一流當作目標。可是,我們不需要這么多的研究型大學,一是不可能,想想過去幾十年,我們的大學做出了多少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培養出了多少世界級的學術大師,恐怕不多。這幾年,除了大樓等硬件漸漸上去了以外,國內高校的教師選拔聘任制度(近親繁殖依然厲害),學術民主氣氛(學術自由依然缺乏),學校管理體制(行政分配學術資源越來越強化),還是照舊,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并沒有縮小。同時國家也沒有那么多的資源支持,我們是個發展中國家,花錢的地方還很多。二是也沒有必要,我們有相當規模和研究實力的專門的研究機構,應該對他們的研究能力充滿信心。
如果大學可以建成研究型的,那研究機構也可以是教學型的?所以,除了個別的頂尖的學校,其他大學,都應該盡自己的本分,把自己的核心任務放在教學上,放在培養人上,別只顧忙著建設研究型就放棄了自己的本職,那樣,也許最后的結果是,研究型大學沒有建立起來,連教學培養人這樣本來能完成的任務也給耽誤了。說的直接點,只要還是那些人在做科研,不管他們在大學里還是研究機構,辦不辦研究型大學,跟我們能不能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沒有什么關系。
總之,大學還是要恢復其本來面目,把學生教好,不管什么型的大學,總還是大學吧。要對得起交了不菲學費的學生們。他們有這個期待,家長和社會也有這個期待。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