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 液滴撞擊位置與形成的界面電容的不對稱性。
圖3. 液滴撞擊過程中的電荷轉移機制。
根據電容的關系,作者進一步推導出了電荷轉移數目隨不同撞擊位置的變化規律(圖3)。推導結果與實驗測量的結果很好地吻合。同時,作者還對不同液滴撞擊位置中的電荷轉移過程進行了模擬,模擬結果也證實了之前的推論。該研究解釋了液滴在DBE-TENGs上的電荷轉移機制,也揭示了液滴撞擊不同位置時鋪展面積相同但其界面電容上感應的電荷差異巨大的原因。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1285523000496
通訊作者簡介:
宋延林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感光學會、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常務理事;國際電工協會印刷電子工作組專家,Research、Droplet 副主編, J. Mater. Chem. C、Infomat、Giant、Carbon Energy 等期刊編委。主要從事光電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與綠色印刷技術研究。作為首席科學家或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先導研究計劃等項目30余項。已發表SCI 收錄論文500余篇,H指數100,被引用35,000余次,并多次被Nature、Science 等作為研究亮點報道。主持和參加編寫英文專著15部,中文專著2部;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00余項,美國、日本、歐盟、韓國等授權發明專利26項。獲 2008年和2005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2006 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先后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化學會-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IEC1906獎、中科院杰出青年、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畢昇印刷技術獎和中華印制大獎等。入選首批科技北京領軍人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萬人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

李會增
碩士生導師,中科院化學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功能材料圖案化、表面浸潤性和液滴操控相關研究。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中科院青促會、博新計劃、企業合作研發項目等。以第一/通訊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it., Nat. Commun., Sci. Adv., Proc. Natl. Acad. Sci.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第一作者簡介:

趙志鵬
于2022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師從宋延林研究員。研究興趣是液滴操縱,三相界面調控與液滴能量的收集。目前于香港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 中國科大張青川教授、吳尚犬教授團隊 Nano Lett.:通過細胞的“自我激勵”高效生產功能性sEV 2025-05-08
- 同濟大學杜建忠/朱云卿/賀石生團隊 ACS Nano:骨靶向聚合物載體高效遞送核酸治療骨轉移瘤 2025-05-07
- 蘇州大學程絲教授團隊 Small:具有徑向/定向組合結構的高效拒鹽納米纖維水凝膠基太陽能蒸發器 2025-05-06
- 北航陳華偉課題組 Nano Energy:PTFE微粒增效的高拉伸摩擦納米發電機用于液滴能量收集 2023-11-01
- 東南大學葛麗芹教授、程強教授 CEJ:自修復LBL雙環境因素驅動的單向致動器 - 用于多模式個人防護 2022-02-19
- 南工IAM黃維院士、于海東教授、呂剛教授《Nano Energy》:在日常用品表面集成多種功能的柔性智能電子器件 2021-12-21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王杰&王中林團隊《JMCA》:基于介電材料選擇和表面電荷工程的抗高濕度摩擦電納米發電機 202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