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線纏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材料加工策略,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喜歡借助這一簡單方式將不可拉伸或者非彈性功能材料甚至器件纏繞到彈性體芯材上,從而獲得本體不可拉伸材料的高度可拉伸或彈性特性。然而,時至今日,這一古老智慧背后的科學認識仍舊模糊。眾所周知,高分子材料的機械性能從根本上依賴其化學結構與分子鏈的構象行為。這在聚合物鏈分子構象水平上已經得到充分認識,但在宏觀材料水平上,構象的意義和價值還遠未得到充分的認識。例如,螺旋結構材料的柔韌性、可拉伸性或者彈性通常被理解為變形,而非構象變化行為;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變形行為卻被習慣性地理解為分子鏈構象變化行為。這種對微觀構象和宏觀變形行為的習慣性分離思考,使得我們無法建立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共性聯系。
圖1. 跨尺度構象行為以及具有構象耦合特征的螺旋構象復合材料設計
圖2. HFC的構象耦合的模擬論證分析
論文詳細信息:Li, D., Zhu, Z., Zhao, Z. et al. Fabrication of helix–fiber composites with mechanically coupled core-wrapping for programmable properties. Comm. Mater 4, 28 (2023).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3246-023-00355-6
微粘控團隊(MAGIC-X Group)簡介:
王宇特聘研究員(團隊PI)致力于微粘控技術(MAG Tech.)開發,并探索其在高分子微納功能材料設計與加工、先進電池材料及器件設計與加工、構象復合材料的設計與智造三個方面的多學科交叉研究。迄今以第一或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如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Letter, ACS Nano, Comm. Mater.等)發表SCI論文40余篇,部分工作得到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如ScienceDaily, ACS Headline Science)和雜志主編的亮點報道。申請美國專利9項(4項授權),其中一項發明專利榮獲2020年度美國R&D 100 Award。申請中國專利7項(授權3項),受邀英文著作一章。目前擔任中國流變學協會青年委員,國際能源化學領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雜志青年編委。
傅雪薇特聘副研究員(團隊骨干),入選四川大學“雙百人才工程”計劃。2021年10月加入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系。從事的研究方向為天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微粘控加工及其在先進電池中的應用。迄今以第一或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mall等發表論文30余篇。
楊偉教授(團隊指導老師)主要從事聚合物加工過程中凝聚態結構的演化與控制、聚合物共混與復合新材料、聚合物先進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以通訊作者身份已在Adv. Mater., Sci. Adv., Materials Today,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Sci., Energy Storage Mater., ACS Nano, Macromolecules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17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9項,授權29項;主編著作1部;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項。
微粘控團隊誠摯邀請對材料加工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技術感興趣的有志之士加盟,共創微粘控技術未來(特別歡迎博士后加入)。
課題組鏈接:https://www.x-mol.com/groups/Wang_Yu
- 華南理工孫大文院士課題組 CEJ:高度纏結水凝膠基于日間輻射/蒸發制冷與夜間大氣補水耦合效應實現可持續日間被動式制冷 2023-12-08
- 中科院物理所利用納米天線耦合效應實現單分子拉曼偏振態調控 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