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長樂
編者按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創新戰略委員會2007年學術年會日前在京舉行,主題是建設創新型國家若干重大難題。與會者就何謂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阻滯力、科教系統面臨的難題等3個中心議題展開了討論,我們將陸續選登部分與會者的論文,與讀者分享。本文是作者在會上提交的論文《教育系統的深刻危機》的一部分,作者在這篇萬余字的文章中指出,我國教育系統中存在的深刻危機是,行政化的制度抑制了教育本真的思想和精神,致使教育缺少了發揮自己獨特意義的基本條件。而形成教育危機的原因,是教育缺乏理性的思想指導和文明的價值觀引導,消除危機的基本思路則為恢復教育的主體地位和權利,支持教育家辦教育。這里,我們選登其中的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標題為編者所加。
教育行政化的危機
由于沒有反映教育的本質性要求和特征,沒有體現教育的專業性、自主性品質和精神主旨,現行教育制度缺乏內在的合法性及相應的權威。以其規范的教育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教育的理性方向,成為簡單化、片面化的教育。教育制度層面的危機,主要集中在教育與外部關系的領導體制和處理教育內部關系的管理制度方面。
我國教育領域目前通行的領導制度,是一種顯著的行政管理制度。在這種制度中,教育被作為行政機構進行管理。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在決策者心里,并沒有意識到教育是一種具有獨特價值觀念和文化目標、獨特原則和活動規律的專門性事業,是需要遵循其專門的活動規律的。
這種制度衍生的外行領導內行趨向造成的常見性結果是,教師們要么放棄自己的教育信念,自覺自愿地做行政需要的工具,要么堅守自己的教育信念,與現行制度貌合神離,以消極的態度表示自己的不滿。這種制度由于以往的許多決策造成不少失誤,在人們心中缺乏權威。這種意識的發展,便是人們普遍地漠視教育本性,對教育事業不負責任,滋生雇傭感和無奈感。
由于社會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習慣于將自己的自利需求強加于教育,嚴重地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和宗旨,使教育失去了自己引以為榮的品格和精神,變得委瑣和庸俗。比如:教育行政機構在普通教育中推行的重點學校制度,對應試教育推波助瀾,造成了教育機會和權利的不公平,使教育的畸形發展越來越嚴重。而高考由政府組織,更是明顯越位。它既使政府管著自己不該管的事情,又使中小學校、高等院校的職能窄化,無法全面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一些大學被定為副部級的做法,讓人感覺大學與官場差不多。這種行為凸顯的行政特征,以及在各級教育機構中強化的主要對上負責的行政原則,造成普遍忽視教師聲音的現象。教育領域中許多深層次矛盾形成的主要根源,可以說就是行政性的領導制度。雖然現在許多大學校長都聲稱在思考大學改革問題,但他們思考的改革,往往是在現行制度框架內或基礎上的改革,他們所要加強或完善的大學制度,是董云川先生所說的“現在大學制度”,而不是我們期望追求的“現代大學制度”。
教育內部管理制度的簡單化和行政化,造成教育領域中的種種亂象。教育管理制度層面的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簡單化的數字管理,一是顯著的行政化傾向。簡單化的數字性管理誘發了許多功利化現象。行政主導體制在剝奪了教師許多權利的同時,也解除了他們的不少教育責任,使不少人尤其是水平低的人感到大學中確實“好混”,很多本來應該極其嚴格的事情,在現在的大學中卻無人過問。如:對大學活動有極其重要導向作用的教師職稱評定,往往沒有嚴肅、認真的專業性討論,一些本行業的專家評定又由于“關系”等因素而流于形式,其真正起作用的標準卻是一些機械的論文數、項目數、獲獎數等數字。所以,有人說,現在的職稱評定根本無需什么專家,只要找幾個細心的本科生,將職稱標準與申報人的材料仔細對照一下就可以了。這種簡單化的標準,誘發了包括刊物版面費、期刊公關費、評委公關費等許多腐敗現象。所以,雖然現在的一些大學中教授、博士數百上千,若過江之鯽,重大成果卻屈指可數,風氣也江河日下,越來越缺少大學的意味。
眾所周知,教育制度與社會上的任何制度一樣,其內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正、文明、合理、公開的價值觀念基礎上的,而如果缺乏這些特征,制度的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制度的作用就會被無形中減弱。而我國教育領域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與教師、學生之間的協作關系,變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實質性的“上下級”關系。管理者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向教師發號施令,甚至要求教師們要對他們的權威表示敬畏,教師們卻幾乎沒有質疑和反對的余地。可以說正是我們長期秉持的行政制度抑制和掩蓋了學術制度,造成了行政權力至上的結果。而行政原則至上的結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師的責任心。
(作者為江蘇大學教授)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