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技術為快速構建任意復雜3D結構,實現加工過程的低碳環保提供了可能。其中,雙光子聚合光刻 (Two-photon Polymerization Lithography, TPL) 是制備微納結構最有前景的技術之一,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TPL的打印分辨率受到材料的結構剛性、光學衍射極限以及曝光鄰近效應的限制,直接打印高精度亞波長結構相對困難。雖然受激發射耗盡直接激光寫入技術和擴散輔助高分辨率 TPL 方法已被采用來提高分辨率,但是這些方法需要復雜的機械與光學系統和定制的光刻膠。熱解收縮可以幫助我們直接獲得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納米級結構,并增強結構的機械性能,已廣泛應用于力學超材料等的研究和應用中。
然而在熱解收縮過程中,由于結構底層和襯底之間的粘附力,結構底部很容易因收縮而變形。對實際應用而言,結構變形會導致機械和光學性能不均勻,進而使器件的表現偏離初始設計。雖然通過借助可犧牲支撐結構,如彈簧、腳手架和基座等來支撐主要結構并部分規避這個問題,或者通過增加設計結構的高度以在頂部獲得相對均勻的結構,代價是犧牲扭曲的基底并增加打印時間,而且很多結構可能無法實現設計所需的功能。到目前為止,尚無合適的方法來實現整個 3D 打印結構的均勻收縮。
近日,針對這一挑戰,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SUTD)Joel K.W. Yang 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取放工藝的3D打印微納結構均勻收縮技術(圖1)。在這項研究中,作者使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為功能層來實現 3D 打印結構的轉移。 PVA 是一種水溶性聚合物,其在使用有機溶劑后處理3D打印結構的過程中不受影響,但它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因此 3D 結構可以很容易地從原始襯底上分離,并被轉移到接收襯底上,從而以減小結構基底和接收襯底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隨后,接收襯底上的 3D 結構被加熱并收縮,進而獲得原始形狀的均勻收縮版本。作者制備了具有各種微米和納米級特征的3D結構,并在光學和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了均勻收縮,證明該工藝的可行性(圖2)。作者還測量了所制備結構的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能和粘附力,對比了不同襯底下的熱解收縮過程以闡釋其中的均勻收縮機制(圖3)。最后,該團隊采用這項技術實現了光子晶體組成的彩色且不失真的復雜 3D 吉祥物模型(圖4)。由于該技術可以輕松控制任何形狀、尺寸、位置的3D結構的均勻收縮,因而可以擴展至全彩和任意復雜設計,并應用于光學和光子學中其他需要均勻 3D 微納結構的研究領域,同時為進一步實現 3D 打印光學元件與其他器件的集成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作者預計在未來的研究中,該技術方案可以進一步簡化, 例如,3D微觀物體的熱解收縮可以在高耐熱溶液材料(例如鏻離子液體)中預先進行,從而避免接收襯底的影響。此外,直接加熱而無需轉移過程的均勻收縮也值得深入探究。該技術及相關衍生技術也適用于其他增材制造工藝,并有助于為多尺度多材料復合結構的加工開辟新的路徑。
圖4. 具有納米尺度特征的復雜3D光子晶體的均勻熱解收縮。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1535-9
下載:Pick and place process for uniform shrinking of 3D printed micro- and nano-architected materials
- 加州理工學院高偉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 Science:基于聲波驅動的活體深部精準3D打印技術 2025-05-09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Small:界面工程輔助3D打印硅橡膠復合材料 - 協同優化抗沖擊性能與電磁干擾屏蔽效能 2025-05-01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混合式3D打印剪切變硬彈性體,實現力學性能增強與智能可穿戴一體化設計 2025-04-28
- 蘇州大學方劍教授團隊 AFM:一種基于微納結構自供電傳感紗線的智能網球訓練系統 2024-11-12
- 北林李建章教授、西南林大徐開蒙教授等 NML:基于生物質細胞壁微納結構界面控制的先進功能電磁屏蔽材料研究進展 2024-10-09
- 清華大學鐘敏霖教授團隊 ACS Nano:雙能壘高穩定性超疏水微納結構設計實現長時間延遲結冰 2024-05-07
- 南大李承輝/金鐘、南林羅艷龍 Adv. Mater.:超高模量聚乙烯醇水凝膠電解質實現無枝晶鋅離子電池 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