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軟組織的屈曲和折疊不僅是細胞適應擁擠環境的保護機制,而且是更好履行其生理學功能的重要途徑,如大腦、小腸內壁等通過褶皺增加表面積來實現相應功能。現有的研究中,生物軟組織的失穩研究通常被視為靜態或準靜態過程,但它們在較短時間尺度上對動態載荷的響應仍然難以捉摸。最近,一項有趣的實驗表明,上皮組織作為一層薄的活性軟組織,在動態壓縮下表現出迥異于惰性材料的屈曲行為。首先,在高壓縮應變率下,它經歷了高階(如三階)屈曲模態[圖1(a)],這在軟組織的靜態力學研究中很少報道。其次,在一定的壓應變范圍內(ε≤0.35),屈曲形態可以自發地恢復到平面狀態,這是傳統屈曲或后屈曲理論無法充分解釋的[圖1(b)]。第三,變平后,上皮組織呈現出一定的張力恢復,這與屈曲惰性材料也有很大不同。此外,上皮組織與細胞都表現出驚人的標度律流變響應特征。目前,動態載荷下細胞與軟組織等活性生物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機制,特別是在較短的時間尺度下,仍然知之很少。
圖 1 不同應變率下上皮組織的高階屈曲以及自發恢復的后屈曲行為。
圖 2 上皮組織受壓屈曲后的應力演化全過程。
高應變率下軟組織的高階屈曲行為
圖 3 軟組織屈曲模態與應變率的解析關系。
軟組織自發恢復的后屈曲行為
圖 4 軟組織自發恢復過程中,變平時間與加載應變和應變率的解析關系。
圖 5 軟組織變平后主動張力的恢復比與加載應變的解析關系。
不同應變和應變率下的應力演化路徑
圖 6 大范圍壓應變和應變率下軟組織形態演化的相圖。
以上研究成果以“Dynamic high-order buckling and spontaneous recovery of active epithelial tissues”為題于11月15日在線發表在固體力學旗艦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多尺度力學-醫學交叉實驗室博士生王歡,通訊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學徐光魁教授和清華大學馮西橋教授。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509623003009
- 上海交大蔣欣泉教授、復旦李卓教授 AFM: 生物啟發Janus通用粘接貼片 - 彌合軟組織和醫用器械界面 2025-02-15
- 納米能源所陳翔宇研究員團隊 Sci. Adv.:基于位移電流的可穿戴式人體軟組織斷層成像技術 2024-12-22
- 西安交大徐光魁教授課題組 Nano Lett.:心肌梗塞病變進程精準評估的新力學指標 2023-08-18
- 浙大顧臻教授團隊 Nat. Mater.: 冷凍干燥淋巴結制備免疫活性材料 2024-03-08
- 南開大學余志林課題組 JACS:開發了首例活細胞內耗散組裝體系 2023-12-20
- 復旦陳國頌教授、上海交大崔文國教授《Adv. Mater.》:構建活性生物材料 - 操控鮭魚降鈣素的組裝體形貌并提升其骨修復效果 202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