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電子器件作為一種新興的醫療工具,在健康監測、醫學診斷、醫學治療、生命科學研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機會。然而,生物電子器件器件的實用化面臨著如下挑戰:首先,現有的生物電子器件無法避免非特異性作用,在復雜的生物環境中產生的生物污染會阻礙其與靶向目標物的電耦合;其次,器件封裝層較高的楊氏模量會導致其與生物組織模量不匹配,易誘發炎癥反應;同時,器件較差的順應性難以在不規則生物表面高適形貼附,進而造成信號損失。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從材料設計出發,研制具有抗生物污染及高柔性、高順應性的有機電子材料,以制備新型生物電子器件陣列。
圖1 具有抗非特異性蛋白作用、細胞選擇性電偶聯、柔軟性和機械順應性的仿生OECT陣列。(a)仿生器件設計示意圖。(b)從水中取出的仿生OECT陣列的光學照片。(c)仿生 OECT陣列貼合人體內手腕的光學照片。(d)細胞在仿生OECT陣列上培養的光學照片,細胞僅附著在RGD功能化的兩性離子PEDOT溝道上。
近期,博士生張守燕和錢思昊為第一作者,朱波教授團隊與王林軍、黃健教授團隊,以“Intrinsically Antifouling, soft and conformal bioelectronic from scalable fabrication of Thin-Film OECT arrays by zwitterionic polymers”為題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研究文章。該團隊基于目前生物電子器件實用所面臨的技術瓶頸,以兩性離子功能化有機電子材料為基礎,發展了基于兩性離子功能化有機電子材料的光刻制造工藝,研制出仿生有機電化學晶體管(OECT)器件陣列(圖1)。該器件可在全表面表達兩性離子基團,具有強親水性,有效抵御蛋白、細胞等生物污染;同時在保證器件工作性能的基礎上,水合兩性離子聚合物產生的強大毛細力可驅動器件在非平面表面上適形貼合,兼具高貼合性與低模量。該仿生OECT器件可在白細胞干擾物存在下與心肌細胞高選擇性電偶聯,同時也可與皮膚高適形貼合并抵御表皮油脂的污染,實現對心電圖(ECG)密切穩定監測。該工作可以為高生物抗污高柔性有機電子器件的制備提供普適性平臺,促進生物電子器件陣列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該工作的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首先,通過設計和優化制備仿生柔性OECT陣列的工藝流程,成功獲得了以兩性離子磷酸膽堿功能化的聚對二甲苯(PMPC-Parylene)為封裝層,以磷酸膽堿功能化3,4-乙烯二氧噻吩(EDOT-PC)和羧酸功能化3,4-乙烯二氧噻吩(EDOT-COOH)共聚物為防污溝道,以及耦合生物識別多肽RGD的具有防污和識別目標細胞的仿生溝道的18陣列柔性OECT器件(圖2)。
圖3. OECT(PEDOT:PSS溝道,防污溝道和RGD功能化溝道)的電性能和生物防污性能。(a)輸出曲線;(b)傳遞曲線(黑色)和相應的跨導(紅色); (c)響應時間;(d)電化學阻抗圖;(e)不同溝道在熒光蛋白溶液中孵育30分鐘后的熒光顯微鏡圖以及對應的(f)轉移曲線和跨導;(g)白細胞在溝道上培養12 h的光學顯微鏡圖以及對應的(h)轉移曲線和跨導。
圖4.聚對二甲苯(Parylene)和兩性離子功能化聚對二甲苯(PMPC-Parylene)封裝的柔性OECT陣列潤濕驅動順應性、柔軟性和界面貼附性;(a)水滴在器件上浸潤性能;(b)從水中取出器件后的變形性;(c)在圓形溝槽(半徑= 1.5 mm)的適形貼合性;(d) AFM測試器件陣列表面的毛細粘附力;(e)器件陣列的表面楊氏模量。
圖5. 仿生OECT陣列的細胞選擇性作用和電偶聯。(a) PEDOT:PSS溝道、(b)防污溝道和(c) RGD溝道捕獲的MCF-7細胞(綠色)和白細胞(紅色)的熒光顯微鏡照片(上),以及相應轉移曲線(下);(d) PEDOT:PSS溝道和(e) RGD溝道上捕獲的HL-1細胞(綠色)和白細胞(紅色)的熒光顯微鏡照片(左)以及對應的記錄的HL-1細胞具有代表性的尖峰痕跡(右)。
圖6.仿生OECT陣列與皮膚緊密穩定的電耦合。(a) OECT陣列檢測心電圖的接線示意圖;(b)貼附在皮膚的OECT陣列的光學照片;(c) 18溝道OECT陣列記錄的心電信號;(d) PEDOT:PSS溝道和仿生溝道檢測心電信號前(右)和檢測后用水沖洗(左)的光學顯微鏡照片;(e) PEDOT:PSS溝道和防污溝道記錄的信號 (左)與檢測后用水沖洗脂質污垢后再次記錄的心電信號(右);(f) 檢測后用水沖洗脂質污垢后再次記錄的尖峰信號的放大圖。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48980
- 西安交大張志成教授團隊 Adv. Mater.: 在柔性壓電聚合物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5-04-23
- 華工郭建華、蔣興華團隊 CEJ:具有優異吸波性能和紅外/微波刺激響應形狀記憶功能的自修復型FCIP/RGO/PUU柔性復合材料 2025-04-20
- 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課題組招收博士生(2025年入學)、師資博士后等 - 材料學、化學、高分子、物理、生物學、紡織與纖維、金屬、計算模擬、電子信息等 2025-04-17
-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李繼遙教授、楊佼佼副研究員 CEJ:具有雙向錨定功能的仿生濕粘牙齒創可貼促進牙本質再礦化 2025-05-12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芬蘭坦佩雷大學郭洪爽博士 Adv. Mater.: 探索集體行為 - 從智能材料到仿生設計 2025-05-04
- 南京大學張曄團隊誠聘高分子合成方向博士后、科研助理、博士生 202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