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諾獎獲得者與中國教育的關系
2009-10-0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新中國教育發展60周年,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達世界第一,達到2907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3.3%,但是,在杰出人才的培養上,我國內地教育必須承認存在嚴重的不足——不僅與美國相比如此,與當年西南聯大的辦學,以及我國香港地區、臺灣地區的辦學相比,也存在明顯的差距。
這種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產生少數幾位頂尖人才,以及內地幾所著名大學的排名要低于香港和臺灣地區幾所大學的排名上,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國基礎 教育的應試教育格局始終難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濃郁,教育與學術都趨功利化,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培養創新人才,是一個綜合體系,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社會用人制度與環境,缺一不可。基礎教育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培養,具有基礎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與學術規范訓練,可培養一個人的科研精神與正確的學術習慣;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則鼓勵每個人發揮各自所長。以現實情況而論,在國內求學、工作者這三者都有缺失;在國內完成基礎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國求學、工作者,前兩者缺失;在國外求學,再回國工作者,社會用人制度(也謂學術環境)缺失。這些因素的綜合結果是,從新中國60年教育體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早在2006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說:“去年看望錢學森時,他提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錢老說的杰出人才,絕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師級人才。學生在增多,學校規模也在擴大,但是如何培養更多的杰出人才?這是我非常焦慮的一個問題。”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真真)
相關新聞
- Nature發布2019年度十大科學進展 | 華人學者主導/參與4項 2019-12-16
- 王中林院士獲得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2019-06-18
- 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等4名華人學者入選美國科學院新當選院士 2019-05-01
- 浙江大學徐明生教授的研究工作被諾貝爾獎獲得者推薦 2013-12-30
- 2011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月底舉行 2011-09-16
- 諾貝爾獎獲得者Robert H. Grubbs教授應邀與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師生舉行交流會 2011-08-18
- 教育部:中國教育總體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