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聚乙烯(PE)材料的規模化應用,其廢棄物的非規范化管理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與資源低效利用問題。基于氧化解聚策略的PE升級回收技術因其能在溫和條件下實現高分子鏈的可控解聚與功能化重構,展現出顯著的循環經濟潛力。然而,該技術體系的發展仍面臨關鍵挑戰:催化劑的活性中心結構與其性能之間的構效關系尚未明確,反應體系中氧物種的賦存形態及活化機制缺乏系統研究,解聚產物的化學組成與官能化程度的精準調控規律仍需深入探索。
針對上述問題,蘇州大學陳金星教授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徐盼盼副研究員合作,創新性地開發了基于廢舊鈷酸鋰(LCO)正極的催化體系,成功實現廢棄PE向高附加值二羧酸的高效轉化。研究表明,該系統在130 oC下運行6 h,二羧酸的碳產率高達77.5 wt%。態密度分析和原位紅外光譜分析共同揭示了鈷自旋態與催化氧化性能之間的構效關系。
圖1 退役LCO催化PE氧化升級為羧酸化學品技術方案圖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綠色可持續的協同回收策略,直接利用退役鋰離子電池中的LCO正極材料作為催化劑,將廢棄PE氧化轉化為高附加值的二羧酸產物。通過對PE催化氧化的性能優化,確定了反應的最佳性能。
圖2 Li1-xCoO2催化劑上PE氧化的性能優化及構效關系
其次,作者系統考察了不同鋰脫程度Li1-xCoO2催化劑對PE氧化反應活性的影響,發現隨著鋰含量降低,催化活性顯著增強,最佳催化劑Li0.28CoO2在130 oC、6 h反應條件下可實現高達77.5 wt%的二羧酸產率。進一步的電子結構分析顯示,鋰缺陷引發晶場強度降低,導致Co3+由低自旋向高自旋轉變,增強了對O2的化學吸附與活化能力。
圖3 催化劑的電子結構表征
作者基于原位紅外光譜與自由基捕獲實驗,提出了潛在的反應機理:高自旋態Co3+活化O2生成1O2,后者經氫原子轉移(HAT)誘導PE生成碳自由基,進而經β-裂解和后續氧化轉化為二羧酸。該策略在真實廢塑料與實際退役電池樣品中均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與催化穩定性,展現了其在循環經濟中的廣闊應用前景。
圖4 催化氧化機理分析
該工作以題為Synergistic Co-Recycling: Selective Oxidation of Polyethylene to
Dicarboxylic Acids over Spent LiCoO2 Cathodes”發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文章第一作者為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李盛銘。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1509
- 武大蔡韜課題組 Macromolecules:光/磁協同調控-核殼結構Fe3O4@共軛微孔聚合物催化雙門控ATRP及酶偶聯應用 2025-04-25
- 浙理工王新平/周嫻婧與斯德哥爾摩大學Jiayin Yuan教授ACS Macro Lett.: 溫控“開-關”的三氮唑聚離子液體催化劑 2025-04-25
- 天津科技大學司傳領、王冠華/卡爾加里大學胡勁光 RSER 綜述:木質素基光催化材料 - 構建、應用與展望 2025-04-17
- 浙大梅清清團隊 JACS:中等酸位點精準調控PET廢塑料不對稱加氫定向制備對甲基苯甲酸 2025-03-17
- 蘇州大學陳金星 Angew :讓廢塑料停止“舞動” - 熵限域提高塑料催化回收活性 2023-10-11
- 浙大梅清清課題組 CEJ:香蕉皮提取物綠色回收廢舊PET 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