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 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
2010-03-01 來源:科學網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走中國特色科技創新道路
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當前,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但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科技工作總體上仍以跟蹤模仿為主,原創科學成就和自主創造的關鍵核心技術還比較少,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任務緊迫、責任重大。
縱觀一些國家創新發展史,一般都經歷從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轉變,但這種轉變不是自然發生的。那些成功實現轉變的國家,都是從本國國情出發,主動探索轉變的途徑和方式。政府往往發揮主導作用,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完善法律制度,構建公平誠信、鼓勵創新的市場環境、投融資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優先改革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凝聚創新創業人才;加大創新投入,前瞻部署科技發展戰略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扶持企業創新,改革體制機制,構建國家創新體系;促進國際交流合作,促進知識、人才、技術的流動和轉化,提升創新動力與活力。
我國也正面臨從跟蹤模仿為主向自主創新的戰略轉變。由于國情、發展階段和制度文化不同,我們應當借鑒但決不能簡單照搬他國科技發展的體制與模式。既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更要從我國實際和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出發,走一條符合規律、符合國情和時代的創新道路。
1. 堅持開放,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我國的發展得益于開放,我國科技的進步也得益于開放。面向未來,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對待人類創造的一切知識和技術,把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作為自主創新的重要基礎和起點,防止把自主創新異化為自我封閉,搞大而全小而全。要不斷拓展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堅持自主、合作、共贏,共創共享全球科技資源,培育具有強大創新能力和國際品牌的跨國企業。前瞻部署基礎前沿研究,提升我國科學和技術的原創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幅降低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在全球科技競爭合作中贏得優勢和主動權。
2. 堅持以人為本,凝聚造就創新創業人才。將沉重的人口壓力轉化為取之不盡、富有創新活力的人力資源,是提升國家創造力的根本所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世界上最為廣闊多樣的創新創業機會,要不斷完善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的政策舉措,以公平、多樣的發展機會和事業吸引、凝聚海外人才與智力。在創新實踐中培養造就宏大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隊伍。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人才,用共同發展的理念凝聚人才,用創新的事業培養造就人才,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評價人才。營造誠信和諧的學術環境和鼓勵創新創業的文化環境,形成“讓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討論、更加專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自覺地合作”的環境和氛圍。尤其要關注青年人才培養,給予更大的關愛和支持,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創造形成只要努力,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成就事業,創新人才輩出的局面。
要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革除應試教育弊端,將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的全過程。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尊重教師學生主體地位,更新教育思想與方法,按照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改革課程設置、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廢止灌輸式教育,轉變為引導受教育者主動探索實踐、思考學習的教育方式。改革教育評價機制,促進教育適應社會需求,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引領界面層設計革新 - 創新技術助力高溫環境下的CFRP性能提升 2024-04-22
- 天津大學汪懷遠教授課題組CEJ:新技術將粉煤灰用于苛刻腐蝕環境下長效防腐功能涂料 2021-11-02
- 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團隊研發出“智能燙發新技術” 2021-03-29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張卡卡課題組 Nat. Commun.: 室溫磷光透明木材 - 可持續發展的新功能材料 2025-01-26
- 武漢大學鄧紅兵教授團隊《Nano Lett.》:面向可持續發展未來的甲殼素/殼聚糖納米纖維 - 從層級結構調控到功能化應用 2024-09-12
- 路甬祥:院士平均年齡太高 隊伍結構需要優化 201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