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秀:產學研結合障礙須立法突破
2010-03-10 來源:科學時報
障礙一是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產業化不到5%,而發達國家技術轉移高達40%~50%。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障礙是體制機制。
首先是產學研利益保障機制不健全。由于各類創新主體的職責和權益界定不清,對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術、市場、管理等風險分擔的機制不健全,缺乏法律約束,導致產學研結合難以持續。
其次是政府發揮引導與協調作用不夠。產學研結合沒有專門的促進政策,信息和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善。政府在產學研結合的資源配置上缺乏明確導向,特別是在對多項技術集成創新和產業技術創新鏈的資源配置上,“貼牌”現象較多。
再次是引導產學研結合的評價激勵機制有待完善。長期以來,學術至上“一刀切”的評價標準,造成了業績考核中輕視企業服務、項目管理中輕視橫向科研的“兩個不平等”;同時,企業也缺乏合作創新意識,從而制約了產學研結合的積極性。
馬德秀建議,應適時制定我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法》,確立必要的準則,以促進產學研結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障礙二是合作模式。
離子膜是我國氯堿工業和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材料,國家曾組織攻關10年都沒有獲得突破。幾十家單位松散地合作,都怕投入過多而吃虧,造成研發工作始終在實驗室兜圈子。上海交大教授張永明在學校支持下,與民營企業東岳集團組成強大的產學研聯盟,以市場為導向,完成了從實驗室研究到工程化技術的重大突破,打破了美國杜邦公司的長期壟斷。2005年作為山東省一號工程,邁出了官產學研用的重要一步,現已實現產業化并榮獲省科技發明一等獎。
“令人擔憂的是,這樣成功的例子還不多。從這個實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產業技術創新投入高、風險大、系統性和復雜性強,要求參與單位之間形成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而目前‘年度性’和‘單個項目制’的產學研結合難以適應這一要求。”馬德秀說。
馬德秀建議,應從三個著力點實現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突破:一要聚焦產業高端,建立共性關鍵技術重大平臺。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成立官產學研用戰略聯盟,集中力量加強攻關,實現“抱團創新”,提升行業整體創新水平。
二要著眼于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制高點,瞄準企業明天甚至后天的技術難題,政府給予政策或資金支持,建立企業與高校的聯合研發實體。比如,在上海市的積極支持下,上海交大以全新的體制機制,以潛在的市場需求為導向,與國家電網、上海電氣、新奧集團、華銳風電等,有效整合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與閔行區共同成立上海紫竹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加強前瞻性技術研發,引領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要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創新。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性,且富有創新的激情和活力。國家要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銀行信貸、擔保和服務體系,以確保中小企業能夠成為推進產學研合作新的生力軍。
障礙三是人才培養。
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數量增長較快,2007年全國研發人員達到173.6萬人,僅次于美國。但適應科學前沿和產業高端創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國僅在裝備制造、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環保等八大領域的急需緊缺人才,就需新增100多萬人。
“創新型科技人才,僅靠高校關起門來培養肯定不行,必須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馬德秀認為,首先應開放辦學,在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上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變革的新要求,加大學科鏈與產業鏈的對接。
其次,政府要支持高校在企業建立實習訓練基地,讓學生在與企業的合作中開闊眼界,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凝練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圍繞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并多次批示的大型鍛件技術難題,上海交大在上海電氣重工設立了3個院士工作站,經過兩年多的產學研合作,不僅解決了大型鍛件的有無問題,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還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研究生。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汕頭市龍湖區-中山大學產學研結合對接活動在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舉行 2012-07-03
- 2011中國高校企業產學研結合典型案例入選企業揭曉 2011-12-05
- 兵團首次通過產學研結合形式承擔“973”項目 2011-10-24
- NCSU尹杰、UVA董海波團隊 Sci. Adv.:快速且靈活 – 可穿越障礙的機器魚 2024-12-08
- 青島大學周祺惠/山東省立醫院傅強《Carbohyd. Polym.》:負載外泌體的可注射溫敏水凝膠用于治療神經損傷性勃起功能障礙 2022-11-13
- 東華大學沈明武/史向陽教授團隊 AM:細胞膜仿生的聚合物納米顆粒通過放大內質網應激和誘導線粒體功能障礙的化療增強腫瘤免疫治療 2022-09-22
- 南方科技大學郭傳飛教授團隊 Matter:柔性傳感器界面再突破 - 超細微柱賦能強韌粘接與高靈敏感知 2025-07-01